-
高血脂是導致心肌梗塞與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許榮城醫師表示,對於已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高風險病人而言,持續有效的降脂治療至關重要,可延緩病情惡化,降低中風與… 詳全文 >
-
「你當我塑膠做的喔!」這句網路流行語原指遭他人忽視、不被尊重的無奈心情,但你知道嗎?這句玩笑話如今恐怕一語成讖。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研究部研究員邱惠雯教授與腎臟內科鄭彩梅醫師合作,研究指… 詳全文 >
-
脂肪肝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極容易被忽視,但一旦進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癌,後果將十分嚴重。根據2024年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高達53.3%的受檢者檢查出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為恭醫… 詳全文 >
-
攝護腺肥大手術日益精進,攝護腺肥大患者如果併有心血管疾病,擔心手術麻醉風險下,目前已經有新型療法可以選擇,能避開麻醉風險。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志豪表示,攝護腺拉開手術屬於一種不破壞組… 詳全文 >
-
一年一度端午佳節又到了,龍舟競渡、掛艾草,美味的粽子更是少不了。與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同享受這份傳統美食的同時,是否有留意自己都是如何吃粽子的呢?有沒有吃得健康均衡?還是不小心落入了許多美食… 詳全文 >
-
內臟脂肪過多,恐加劇心血管疾病風險,而腰圍正是反映內臟脂肪多寡的重要指標!醫師提醒,尤其女性容易忽略產後與更年期成兩大「脂肪堆積、體位超標」時期,應該注意量測腰圍,以掌握健康。台灣肥胖醫學會… 詳全文 >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高度相關,已成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面對肥胖引發的慢性病浪潮,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體重管理中心在徐國峯主任帶領下,整合內… 詳全文 >
-
當我們提到血壓問題,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高血壓,擔心它帶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當醫師或護理師告訴你「你的血壓偏低」,這是否意味著身體出了問題?低血壓需要擔心嗎?低血壓真的需要治療嗎?聯安預… 詳全文 >
-
長期肥胖除了會導致三高、心血管疾病,對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也可能近在眼前!羅東博愛醫院醫學減重中心邱旭緯主任表示,像是失眠、易倦怠、情緒低落這些生活問題,雖不構成疾病,但也都有可能是因肥胖而衍… 詳全文 >
-
研究指出,30歲之後,肌肉每年下降1%,40、50歲後每年則會以減少10至20%的速度快速下跌,且可能同時引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共病風險。為提高健康餘命、積極維持行動力,近年增肌、補充蛋… 詳全文 >
-
清明四天連假剛結束,期間暴飲暴食加上作息紊亂,不少人開始有感「褲頭又緊了些」,急著想快速瘦一波!不過,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提醒,若採取極端節食或快速減重,不僅容易復胖,長期忽胖忽瘦,心… 詳全文 >
-
年輕常運動的人,也有可能發生血管阻塞,尤其併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三高、肥胖的患者,更要小心加速血管阻塞,甚至發生心肌梗塞!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內科薛朝文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是血管… 詳全文 >
-
「三月迎媽祖」熱潮即將展開,為期數天進香將吸引破十萬以上信眾參與。台中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林佳佳提醒,長途步行、日夜作息顛倒和人潮環境,可能造成身體負擔。信眾進香前應做好準備:徒步保護、應對氣… 詳全文 >
-
糖尿病傳統居家血糖監測是單點測量,無法顯示整天的血糖變化。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近年來糖尿病科技的進步,連續血糖機的操作變得更加簡便且親民,可提供血糖變化曲線,再配合個人飲食內容、運動與… 詳全文 >
-
根據歐盟研究指出,人體免疫力從40歲起便開始明顯下降。這種「免疫老化」現象使人體恐增加感染流感的風險,疫苗保護力降低,帶來的老化發炎更會增加癌症、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風險。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 詳全文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