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性動脈導管可能導致心臟衰竭!4月女嬰靠心導管手術救命
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在每一個胎兒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胎兒時期的正常構造,但出生後動脈導管就會逐漸收縮關閉,如果出生一段時間後仍未自然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大林慈濟醫院兒童心臟科劉瑋莉醫師表示, 詳全文 >
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在每一個胎兒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胎兒時期的正常構造,但出生後動脈導管就會逐漸收縮關閉,如果出生一段時間後仍未自然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大林慈濟醫院兒童心臟科劉瑋莉醫師表示, 詳全文 >
孩子喝牛奶有助成長發育,但是孩子不愛喝牛奶該怎麼辦?專家表示,想要成功補鈣除了牛奶外,其實還有許多食物可供選擇!譬如,將含有豐富膠質、蛋白質,以及鈣、鐵等礦物質成分的黑木耳適度加工,製成大小… 詳全文 >
最常問到的就是,小朋友本來好好的,一次腸胃炎之後,大便就一直不美麗,一整個月不是在吃止瀉藥,就是好好壞壞的,這個在小朋友蠻常發生的,很多原因都會引起兒童的慢性腹瀉(拉肚子大於14天),最常見… 詳全文 >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關注孩子的身高發育。生長遲緩不僅可能影響孩子的自信心,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例如:身材矮小、早熟和肥胖等問題,進而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和糖尿病風險。亞東… 詳全文 >
新學年展開,各年齡層學子紛紛回歸校園生活,孩子如何收心,以及如何落實健康生活,也成為重要話題。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張雲傑醫師提醒,家長除了須防範開學後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外,也要協助孩子調整在… 詳全文 >
孩子原本活動力很強,突然變得好乖,甚至出現頭暈、嗜睡、活動力變差…,要小心可能是急性腦炎中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 詳全文 >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過敏性皮膚病,特徵包括皮膚乾燥、強烈的癢感和紅疹。異位性皮膚炎這種疾病通常在嬰幼兒期開始,所幸,約有七成的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病程達到7至8年時有機會痊癒。… 詳全文 >
寶貝要開始吃副食品了!但是副食品到底該怎麼準備呢?尤其寶寶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全,那麼,又會有什麼食物是需要注意、不能食用的呢? 詳全文 >
腸病毒邁入高峰期,學童因開學後交叉感染,導致患者人數突增,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便發現本週就診人數增加1-2成,其中有多位學童食慾差導致脫水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甚至有1名學童暴瘦3公斤。兒科… 詳全文 >
嬰兒出現嘔吐未好轉,原因可能不單純!1名嬰兒因從床上跌落後出現嘔吐,家長擔心是腦震盪,立刻將嬰兒送往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急診室。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腦部無異常,但嘔吐症狀卻未見好轉,且出現血便。… 詳全文 >
9月開學季,不少小朋友從幼兒園「升級」成國小新生,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黃中明醫師發現,開學後腸病毒也「升級」,除了群聚案例多,常見同班同學都在同個診次外,這次的腸病毒連大人都「在劫難逃」,…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