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9/21 下午 01:07:47

去污名化!4成失智患認為受到歧視

(關鍵字: 失智症 , 邱銘章 , 癡呆

「失智症患者不癡也不呆,他們只是腦部功能老化,仍可以參與社會活動。」根據「2012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高達7成5的失智病友和6成照顧者認為人們對失智病患有負面的印象;4成失智者認為自己受到負面的歧視對待,包括失去朋友和被孤立等,但國際失智症協會表示,多數失智者仍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民眾應消除對患者的刻板印象。

每年9月21日是世界失智症日,今年全球各地失智症協會的主要訴求為「戰勝失智症污名化現象」,台灣失智症協會今21日配合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和全球54個國家,共同發表「2012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報告結果指出,2成5患者會因為污名化,對別人隱匿自己的罹病消息;2成5照顧者認為自己也隨著照顧失智症患者而被集體污名化;3成家屬和照顧者覺得受到歧視和排斥。

至於台灣的情況, 7成失智症家屬不願意談論失智症的問題,6成不願意讓朋友知道自己家裡有失智症的患者,8成家屬不瞭解何謂失智症,三分之一失智症家屬覺得有被歧視的現象。

其實失智症是種老化疾病,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呼籲民眾不要用「癡呆」的歧視字眼或眼光來看待患者,讓他們也能參與社會活動,控制病症,消除失智症的污名化現象。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邱銘章表示,失智症的污名化通常是因為電影對於重度患者的過度渲染所致,末期失智症患者的常見症狀包括無法言語表達、如廁和飲食等生活行為需旁人協助等,讓許多人誤以為只要罹患失智症就等於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因此被排除於社交生活之外。

不過,如果在患者或年長者出現記憶力退步的情況時,及早透過醫學診斷,輕度失智症患者通常只是行動遲緩,但仍可以正常活動或表演,透過社交生活穩定病症,尤其是新陳代謝、內分泌、營養所引發的失智症,在藥物和治療控制下甚至可恢復原有狀態。

邱銘章醫師指出,目前全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約有15至20萬人,估計未來20年會以2.5至3倍的速度成長,比全球的1倍成長速度快,原因在於國內人口老化嚴重,85歲以上的「老老族」年失智者明顯增加,約占老人20%至25%。

為了讓失智症患者也能受到友善關懷和妥善照顧,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多做基層醫療宣導,消除對失智的症刻板印象,使民眾可以及早面對病症,及早就醫治療,並建立更完善的醫療照護體系,讓患者和照顧者都能擁有休閒和喘息的機會。

2012年全球世界失智症協會共同表示,失智患者只是功能退化,但仍可參與社會活動,希望大眾多給予關懷,消除污名化的現象。(攝影/駱慧雯)
2012年全球世界失智症協會共同表示,失智患者只是功能退化,但仍可參與社會活動,希望大眾多給予關懷,消除污名化的現象。(攝影/駱慧雯)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