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三大民俗节日之一,当天除了会以划龙舟与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外,家家户户也会藉由配戴香包、挂艾草榕枝或喝雄黄酒等民俗活动,达到「驱五毒」的目的。不过,台北市立动物园近期展出「五毒特展」,并表示民众只要对五毒动物有更深的认识,就会发现它们没有想像中的毒。
俗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为古人认为动物自惊蛰后开始活动,到了农历5月的时候,天气转趋炎热,加上梅雨的湿气,毒蛇、蟾蜍、蜈蚣和蝎子等生活在地面等潮湿阴暗环境,或是夜间活动的毒物纷纷倾巢而出,造成农民在农田工作时被蛇虫咬伤的案件层出不穷,长久下来,演变成农历5月5日「毒日」驱毒的习俗。
所谓「五毒」,是指毒蛇、蟾蜍、蝎子、蜈蚣和壁虎等五类有毒动物的合称,但其实壁虎属于无毒动物,所以又有一说是以蜘蛛取代壁虎,成为五毒之一。
台北市立动物园澄清,上述动物中,部分因为具有毒性,部分因模样丑陋容易让人感觉害怕惊悚,部分则是因栖息环境阴暗潮湿或夜间活动,令人心生惊惧,进而误解为可怕的毒物,但其实这些五毒动物并不是那么「毒」!
端午节「避五毒」不是一味排斥这些五毒动物,反而隐含着人类必须尊重天地自然运作,学习与自然万物共态共生的意义,呼吁人类不要过度改变生态环境,以免惊吓野生生物与干扰生态。
台北市立动物园表示,为了让民众更瞭解五毒动物的真面目,减轻害怕和恐惧,两栖爬虫动物馆的台湾特展区于本月16日迄7月15日推出五毒特展,展出的动物包括龟壳花、黑眶蟾蜍、大壁虎、帝王蝎、墨西哥红膝头捕鸟蛛和少棘蜈蚣等6种动物,除了有活体动物展示外,每周六、日上午11:00至11:30,也将有动物管理员现场介绍五毒动物的相关生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