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龍年,婦產科門診擠滿正準備做例行性產檢的孕媽咪,不過醫師表示,要確保腹中胎兒的健康,應再進行精細的「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先天性心臟病的異常現象,早期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2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動脈閉鎖症的新生女嬰,以及幼童莛莛舉辦慶生活動,其中小女嬰在36週大出生後5小時就接受完整的心導管擴張術,是國內相同病症年齡最小的患者,而幼童莛莛則是在分娩後24小時接受完整心導管擴張術。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心臟科主任陳豐霖表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動脈閉鎖症的胎兒,在娘胎中隨時可能「斷了氣」,一出生也會立即發生缺氧、發紺症狀,80%病嬰會在1歲內死亡,臨床治療發現,愈早治療,預後效果愈好,尤其是在肺動脈瓣膜還未「長硬」前,可以心導管擴張術「打通」,省去實施手術矯正的麻煩。
以新生的小女嬰為例,胎兒時期就被發現右心房腫大、右心室發育不良,往肺部的肺動脈完全封閉,導致回到心臟的血流無法流到肺動脈,且左右心房的卵圓孔也有提早閉合的現象,即將引發心臟衰竭及胎兒水腫情形,因此經4D即時彩色立體超音波掃描儀器,確定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動脈閉鎖症後,就預先在出生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治療,才免於生命危險。
另一名幼童莛莛,仍是在媽媽懷孕9個月時,意外發現罹患「肺動脈閉鎖症」,因此於40週剖腹生產後24小時即進行心導管擴張術,目前恢復情況良好,只需定期回診,就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成長。
莛莛的母親表示,朋友的小孩同樣患有肺動脈閉鎖症,但未即時發現及治療,3個月大時因哭鬧發現嘴唇、手指發紫,緊急送醫才得知患有心臟疾病,經開刀手術治療,雖保住性命卻已造成右半身肌肉萎縮。不過,莛莛能在產檢過程中就提早發現,及時接受治療,且恢復良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