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從學生時代開始,就過著積欠一屁股「睡眠債」的生活,週間的時候每天平均睡不滿6小時,而週休2日就一次給他睡個夠,透過這種「截長補短」的方式勉強維持住睡眠的平衡;但德國心理學家就表示,長期過這種畸形的生活,人體會出現所謂「社會性時差」(social jet lag),生理時鐘大亂將會嚴重衝擊人體健康,甚至引發病態肥胖,不可不慎。(影片/取材自YouTube)
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11日報導,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ät)心理學權威Dr. Till Roennenberg表示,現代社會裡鮮少有人的生理時鐘可以完全配合外在的「社會性時鐘」,在固定時間保持睡眠或清醒的狀態,如大多數的人一定要依賴鬧鐘才能起床,或在作正事的時候昏昏欲睡欲振乏力等,這些都是「社會性時差」的具體呈現。以一個每天固定要在早晨7點起床的上班族為例,他體內的生理時鐘可能需要到9點才能完全醒過來,因此這2個小時的睡眠債就會累積到週末一併償還;當身體在短時間之內歷經這種大幅度跨越時區的「睡眠震盪」,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毛病。
在他長期觀察6萬5千位德國民眾的睡眠習慣後,發現「社會性時差」會造成慢性睡眠不足的現象,就算一次狂睡12小時還是覺得疲勞不堪;而當人體強忍著睡意工作,會傾向攝取一些不健康的飲食,新陳代謝速度也跟著變慢,兩者的加乘的作用會讓體重平均增加4.5公斤,如果「時差」越嚴重,肥胖的機率甚至比一般人整整多出3倍。此外,為了提振精神或強制入睡,患者會養成對咖啡、尼古丁、酒精等依賴,這對健康當然又是另一種傷害。
之前也有另一份報告顯示,長期值大夜班的民眾,生理時鐘和社會性時鐘的嚴重錯置,體內胰島素分泌異常,導致罹患第二類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的機率在短短幾年內大增40%。Dr. Till Roennenberg認為,睡眠不足當然是個問題,但在他看來,養成固定的睡眠時間也一樣重要,然而現代人生活緊湊,睡眠時間往往都要遷就自己的工作和社交生活,因此慢慢地將生理時鐘和社會性時鐘調整到一致的狀態,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