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服用一週後,病人眩暈的次數就從每天發作1次,變成一週發作1-2次,之後續服兩個多月的中藥,方向改為補脾益氣,眩暈便未再發生,停藥後也都維持穩定不再發作。由上述例子可知,中醫對於眩暈,其實是可以從多種面向切入,並且有很多方式可以讓治標與調理體質同時兼顧。
冬季最常出現的眩暈是:風寒型與寒濕型
中醫是如何看待眩暈問題呢?根據古籍《黃帝內經》中便已經對於暈眩有多種描述及名稱,像是「頭眩」、「掉眩」、「眩冒」、「目眩」等。現代中醫臨床會先評估其眩暈是實證或虛證,再去判斷屬於風、寒、火、痰、瘀、虛的哪一類型?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冬季最常出現的眩暈是風寒型與寒濕型:
風寒型:
風寒型是由於冬天常吹冷風,可能出現在經常騎機車、在外奔波或是頭頸部沒有做好保暖的族群,寒主收引,使得頭頸部的肌肉、血管收縮,氣血無法上榮頭面,導致眩暈發生。可能同時伴隨著頭痛、肩頸僵硬、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寒濕型:
寒濕型則是由於冬季下雨多,外界濕氣高,對比春夏陽氣較為減弱,若又喝水過量,或是過食精緻澱粉與甜食,便可能導致體內水濕代謝速度變慢,進而讓濕氣影響清陽的升發,產生眩暈之症,同時還可能會有嗜睡、腹瀉、皮膚濕疹等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