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3/5 下午 04:34:23

聽損治療突破!三總研發定量給藥術

(關鍵字: 聽損 , 內耳 , 王智弘

聽力損傷源自人類內耳的毛細胞受傷,然而由於內耳構造的特殊複雜性,目前只能將藥注射到中耳腔,藥物滲透圓窗膜進入內耳的濃度有限,也無法被明確量化。三軍總醫院最新研究突破此瓶頸,運用微氣泡加低能量超音波,可暫時改變圓窗膜的通透性,如同開了一道通往內耳的任意門,可有效且定量將治療藥物送到內耳。

目前治療聽損,只能將藥注射到中耳腔,讓藥物滲透圓窗膜進入內耳,不僅濃度有限,也無法被明確量化,三軍總醫院最新研究突破此瓶頸。
目前治療聽損,只能將藥注射到中耳腔,讓藥物滲透圓窗膜進入內耳,不僅濃度有限,也無法被明確量化,三軍總醫院最新研究突破此瓶頸。

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表示,當內耳的毛細胞遭受噪音、耳毒性藥物、感染或老化等因素,導致損傷退化時,原本數目固定的毛細胞一但死亡不再新生,也會影響聽力的恢復。

然而目前藥物治療這些內耳疾病,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定量且有效將藥送進去,王智弘醫師說明,關鍵在於中耳腔與內耳之間,有片圓窗膜阻絕,因此一般藥物只能注射到中耳腔,藉由滲透的生物特性,少量的滲入內耳。雖然患者用藥後多少感覺有改善,但是藥物究竟進去多少量?流失多少?多久後還要再次给藥?因為藥物進去的濃度因人而異,也影響治療的有效性。

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中)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助理教授廖愛禾博士的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研發出送藥到內耳的定量給藥技術,即將進入人體試驗。(攝影/張雅雯)
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中)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助理教授廖愛禾博士的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研發出送藥到內耳的定量給藥技術,即將進入人體試驗。(攝影/張雅雯)

三總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助理教授廖愛禾博士的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研發出另一種可行的定量給藥技術,發現以低能量超音波結合微氣泡的方式,可暫時改變圓窗膜的通透性,如同打開任意門,讓藥物有效的進入內耳,動物實驗發現,隨著給藥次數增加,可提升內耳藥物濃度達3.5至38倍之多。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今年,被著名國際期刊《藥物控制釋放期刊》接受發表。王智弘醫師表示,之後將進行人體試驗,最快可望於1年後實際應用於臨床治療。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