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12/17 上午 12:11:34

發現幼兒聽損 居家觀察抓警訊

(關鍵字: 聽力篩檢 , 林鴻清 , 聽損

家有新生兒是一件喜事,然而有些孩子可能天生有聽損問題,或是出生後一段時間症狀才顯現,即使目前政府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但並非篩檢結果正常、就完全沒有聽損風險,父母居家仍應觀察孩子對聲音的反應,若發展不如預期,應視為警訊,趕快帶孩子去醫院做聽力檢查,以免影響日後說話的能力。

並非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正常、就完全沒有聽損風險,父母居家仍應觀察孩子對聲音的反應,發現不尋常警訊應立即去做聽力檢查。(攝影/黃志文)
並非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正常、就完全沒有聽損風險,父母居家仍應觀察孩子對聲音的反應,發現不尋常警訊應立即去做聽力檢查。(攝影/黃志文)

聽力是否受損,偵測標準是依所能感覺到的最小音量而定。正常聽力要聽到25分貝以下的聲音,若25到40分貝才聽得清楚屬於輕度聽損、41到70分貝才聽得見屬中度聽損、71到90分貝才聽到為重度聽損、超過91分貝才聽得到為極重度聽損。

聽損兒應3歲前及早治療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表示,幼兒若未能及時診斷並進行聽語復健,不利於日後的聽力、說話、智能以及身心發展。反之,若能在3歲之前的聽語發展關鍵期發現問題,藉由配戴助聽器或手術植入電子耳,讓聽損兒可以接受到聲音的刺激,再搭配適當的聽力語言訓練,未來的語言能力和身心發展,更能接近一般的孩童。

目前政府提供出生3個月內的新生兒以及3歲幼兒,各一次聽力篩檢服務,不過並非篩檢結果正常,就代表完全沒問題,林鴻清醫師表示,有些聽損來得比較晚,例如先天性細胞病變導致遲發性聽損,或是感冒導致中耳炎也可能造成聽損。

居家觀察幼兒聽語發展

因此除了聽力篩檢該做,父母仍需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可透過下列「簡易居家聽力語言行為量表」評估孩子的聽力以及語言發展,看看是否具備該有的反應,若持續有幾個項目均未達到,要視為警訊,應立即帶孩子去耳鼻喉科接受聽力檢查。

  • 出生至2個月

    1. 有做過聽力篩檢。

    2. 巨大聲響(如用力關門、拍手)會使孩子有驚嚇反應。

    3. 淺睡時會被大的說話聲或噪音干擾而扭動身體。

  • 3個月至6個月

    1. 對孩子說話時,他會偶爾發出咿咿唔唔的聲音或有眼神接觸。

    2. 餵奶時會因突發的聲音而停止吸奶。

    3. 哭鬧時聽見媽媽的聲音會安靜下來。

    4. 會對一些環境中的聲音表現出興趣(如電鈴聲、狗叫聲、電視聲)

  • 7個月至12個月

    1. 開始牙牙學語並自得其樂。

    2. 喜歡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

    3. 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有回應。

    4. 從背後叫他,他會轉向你或有出聲回應。

  • 1歲至2歲

    1. 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2. 可以了解簡單的指示(如給我)。

    3. 近2歲時能重複你所說的話、片語或短句子。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