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牙科材料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人选择人工植牙恢复原有的咀嚼功能,不过,一旦患者本身的齿槽骨质量和密度不足,可能出现种植后的牙根因吃东西而摇动,发生松动的现象。另一方面,牙医师提醒,要稳固人工牙根,除了考量齿槽骨之外,植牙方式和植牙后的临时假牙也容易影响牙根稳固性。
国内接受人工植牙的患者年龄层分布广泛,30至40岁患者植牙颗数较少,50、60岁以上患者因年纪增长,所需接种的植牙颗数较多,加上牙床和牙齿骨质条件变差,往往需要先经过补骨,慢慢地等待齿槽骨增加质量和密度,才得以做为稳定植体的地基。
台北医学大学牙医系临床副教授程国庆医师表示,如果患者的骨质状况不佳,除了补骨之外,也可以透过骨扩器械,以植牙点为中心,利用挤压的方式向四周推挤骨头,在避免破坏原有健康骨质的情况下,撑开所需的植牙空间,同时提升植牙区的周围骨质密度,有助于增加植牙后的植体稳定性。
即使齿槽骨的质量已达植牙标准,植牙后为了让植体和牙床尽快紧密相连,且避免光秃秃的植体有碍观瞻,医师往往会在植体上面装设临时的活动假牙,待4至6个月牙根坚牢钉于牙床后,才再更换固定假牙。
不过,植牙后装设的活动假牙因其不够稳固,仍有可能随着口腔咀嚼,摇动植体和人工牙根,延缓稳定的效果。目前新的治疗思维是,如果患者的骨质密度不错,可以在不破坏原有骨质的情况下,直接在第一阶段就使用固定假牙,提高植体和牙套的密合度,降低牙根因咀嚼运动所承受的压力,进而缩短牙根和牙床密合的时程。
程国庆医师表示,为了降低人工牙根的摇动性,除了视情况以固定假牙取代活动假牙之外,也可配合牙齿咬合,略微修整牙套高度,使植牙区的牙齿略低或短于邻近健康牙,例如修整经植牙的门牙高度低于侧门牙约0.1mm,或将咬合面起伏较大的后排牙齿修整得更平缓,外观上不易察觉,但却能因细微的高度调整降低植牙区被碰撞、摇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