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經絡系統
人體的經絡系統是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十五絡脈,以及浮絡、孫絡等組成。
- 經絡的作用
聯絡臟腑:人體中的經絡系統是一個縱橫交錯、溝通內外、聯繫上下的整體,它溝通了人體中臟器與臟器、臟與腑、臟腑與五官之間的聯繫,從而使人體成為一個整體。除此之外,人體中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之所以能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也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
運行氣血:經絡且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只有在通過經絡系統後,才能被輸送到全身。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作用是濡潤全身臟腑組織器官,使人體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抵禦外邪:由於經絡系統的作用是運行氣血,所以它可以使營衛之氣密布全身,尤其是隨著散布於全身的絡脈,而密布於皮部。衛氣是一種具有保衛身體功能的物質,它能夠抵禦外邪的入侵。外邪侵犯人體往往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所以當外邪侵犯人體時,衛氣就會首當其衝地發揮其抵禦外邪、保衛人體的作用。
- 經絡的應用
表明病理變化:因為經絡系統是聯絡人體內外的通道,所以當人體生病時,經絡也成為病邪傳入的途徑。當人體患有某些疾病時,常常會在其經絡循行線上出現明顯的壓痛、結節或條索狀的反應物,此時,這些部位的皮膚色澤、形態、溫度等也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透過觀察這些變化,就可以推斷疾病的病理變化。
指導辨證:因為經絡都有固定的循行路線,以及所絡屬的臟腑和組織器官,所以根據體表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就可以推斷疾病的經脈和疾病位置。
指導治療:因為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以說明病理,所以在臨床治療時就常根據經脈循行路線而選用體表某些穴位,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也被稱為「正經」,是人體經絡系統的主體,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這十二條經脈的主要特徵是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
-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縱貫全身,它在體表呈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幹和四肢。六條陽經分別位於人體四肢的外側和頭面、軀幹部。六條陰經則分別位於人體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陽經在外側,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陰經在內側,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但足闕陰肝經在足大趾至內踝上8寸一段走於足太陰脾經之前,至內踝上8寸才走到中間。
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分布規律,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處;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處;足少膽經則分布於人體側面。
本文由《人類智庫》出版社提供,摘錄自《對症拔罐除病痛》一書,原著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