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氣乾燥,皮膚水份容易散失,加上皮脂腺分泌減少,於是容易造成皮膚乾燥,使神經變的敏感,而引發一些冬天常見皮膚病如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燥性濕疹。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謝佳憲表示,皮脂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分泌油脂減少,容易發生在中年以及老年人的皮膚,特別是下肢皮膚部份。當冬季氣溫降低時,皮膚血管收縮造成皮膚水分含量下降,加上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缺乏脂質層保水功能,水份容易揮發,而且空氣濕度也較低,皮膚便開始產生乾燥、緊繃、搔癢,甚至脫皮等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冬季癢」。
謝佳憲表示,冬季皮膚癢易使皮膚外觀乾燥、乾癢,甚至有脫皮、紅疹、龜裂症狀,一般抓痕明顯,而且越抓越癢。最易發癢部位在頭頸顏面部、前胸、雙手及四肢的伸側(即四肢外側皮膚較深色部份)等暴露部位與下肢與腳踝以下血液循環不良處。
預防冬季癢的方法包括可以補充大量水分,如果老人家怕睡前喝太多水,晚上會常起來上廁所,可以在白天多喝水。要增加皮膚油份,防止水份蒸發,老人家因皮脂腺功能退化,皮膚油份往往不夠,因此建議儘量減少洗澡次數,水溫不可過熱,少用肥皂或只用適合乾性皮膚的肥皂、沐浴乳。
在沐浴後應塗抹含油性高的保養霜,如綿羊油、凡士林等,補充不足的油份。年輕人則可在沐浴後塗抹保濕性高的保養乳液,以免皮膚太過油膩。
謝佳憲提醒民眾,對老人家或者容易產生冬季癢、乾燥性濕疹的患者來說,最好不要泡熱水或泡溫泉,如果堅持要泡的話,應該在水中加入一些沐浴油,或是在洗好後塗抹足夠的潤滑霜,補充洗去的油份,才能減輕熱水對皮膚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