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发现,两年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仅约40%,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占约60%,颠覆过往医学界认知。黄玄礼主任指出:“营养状态、免疫力与活动能力是决定肢体末端严重缺血的患者在治疗后能否长期存活的主因。接受通血管治疗后,若三者状态都不佳,患者恐因感染或败血症死亡,两年存活率只有20%;但三者都很好的病患,两年存活率能高达80%。”
而该份针对疏通周边血管阻塞后,患者预后的长期研究成果〈当代心血管预后之世代研究-下肢周边循环疾病介入治疗〉也于2019年9月发表于《台湾医学会杂志》,颠覆过往医学界认为“多数患者治疗后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获得广大回响。
他曾被建议小腿以下截肢 疏通阻塞血管、搭配正确营养调控,降低切除范围
黄玄礼主任也分享,以近期收治的60岁黄先生为例,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的他,4年前因左脚背的伤口大到体无完肤,深层的肌肉筋膜皆无血色,肢体冰冷到疼痛,被医学中心建议小腿以下截肢。辗转来到台北慈济医院后,为其疏通髂动脉与浅股动脉阻塞的血管。
考量患者当时食欲不佳,营养指标白蛋白过低,免疫能力衰退,因此除了注射营养针剂外;也照会营养师调配高蛋白饮食与糖尿病饮食,以维持足够的营养和免疫能力,同时会诊复健科与整形外科教导床边复健与清创植皮。
9个月后,黄先生发炎指数下降,白蛋白上升,营养状态与免疫能力趋于正常,最后仅截除因缺血而坏死的五根脚趾而已。4年过去,黄先生透过不间断的复健与追踪,复原良好,已能靠辅具自己行走。
【医生小叮咛】:
黄玄礼主任提醒病患,除内科药物治疗与接受通血管治疗外,尚需补充营养促进养份吸收,改善免疫能力,贯彻运动复健;五项具足,才能有效改善治疗后的生活品质,维持身体强健,从而提升整体存活率。此外,患有糖尿病、肾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建议维持适度运动,保持肢体血液循环,如有不适需尽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