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正常这道不停退后的地平线,会引发严重的焦虑,因为这么做所暗示的信息,仍然是“你现在的自己并不好”。悲惨的在于我们花费青春时光,试着把自己塞进“正常”的框框里,结果却在长大之后发现,我们最崇敬的人,是那些勇于活在框框外的人。
通常都要走到中年了,才知道我们必须将自己被深埋的那一部分挖掘出来,重新学习什么是真正活着、真的做自己。倘若我们从一开始就被鼓励做自己,承认人类的存在各形各色,而且正是这些差异,创造出能让我们活得淋漓尽致的色彩─这一切一定容易得多。从童年的期望中彻底根除“正常”的概念,让小孩做自己,无须道歉,这种做法不是健康多了吗?
【练习】正常的问题如何影响了你?
花点时间思考并写下对正常的期望,如何影响你的自我概念、人生选择以及焦虑。
1.你是否有别人不管是明示或暗示地说你某些地方不太对劲,以致于你放弃了一部分的自己,试着服从的经验?
2.你对这种事的最初记忆发生在什么时候?就你所知,从你母亲怀孕、你出生、婴幼儿到学龄时期,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让你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太对劲或不正常?
3.你记不记得曾被说过“你真是个难搞的小孩”或“你好乖”?
这些叙述虽然司空见惯,但它们会强化一个信念,就是“正确的行为举止是存在的”。在你思考“正常”的概念,而且在面对这些强化你有问题的信念、叙述和记忆时,你允许它们浮出表面的时候,再回来进行这个练习。
本文出自时报出版《焦虑是礼物:24个练习,学习自我治愈技巧,拥抱真实的自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