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忍耐、压抑自己,才是成熟的大人?
【例】朋友每次出游都把订房等琐事丢给我,我实在很不满,但又觉得斤斤计较很不成熟,所以什么都没说。某天,她突然又说:「我想去这里玩,你去订房吧!」我终于情绪爆发,说了「我不想再跟你一起出去」,结果这个朋友竟到处跟别的朋友说我「精神出了问题」。
在对方侵入自己的「领域」时,下意识地忍让;然后,这份忍让又会连结到「情绪化」的反应。有很多人大概都明白这个原理了,人类是有限度的生物,不断逼自己忍耐,总有一天会爆发。之前一起行动时明明没有任何异状,却突然发脾气说「不想再跟你一起出去」。从对方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很大的冲击。而这个情绪爆发的当事人,就是没有对自己的「领域」负起责任的例子。明明只要跟对方说一句:「之前都是我订的,这次换你处理。」就能避免最后的发飙暴走。
这样的情绪爆发将对人际关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还会让双方都留下糟糕的回忆,所以一定要尽力避免。况且,对于「把订房等琐事全都丢给自己的朋友」是怎么想的,只有自己才清楚,所以是属于自身「领域」的事。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负起责任,努力将这份真正的感受传达出去,才导致了「最终的爆发」。当然,很多人会觉得:「明明是对方太过自私,把什么事都丢给别人,所以人家发飙也是正常的吧?哪里有错了?」
但是,就如第4章会谈到的,「正确」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说不定,对方其实很不擅长处理找房、订房这样的事。而「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在处理」这个部分,也很值得关注。从来没有表达过不满,只是默默照对方的话去做,就等于是自己主动和对方建立了这样的模式。对方理所当然会认为,「你很擅长处理订房、找房这样的事」。然而,如果说「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需要努力传达给对方」,又会有人觉得:「连自己不高兴这种事都要一一跟对方说,好像太不成熟了。」
就是这种「好像不成熟」的概念,在逼迫我们不断忍耐。乍看之下,忍耐似乎是一种「很成熟」的行为,事实上却刚好相反。基本上,「成熟」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对自己的「领域」负责,同时尊重对方的「领域」。对自己的「领域」负责,也就是努力将自己的感受传达出去,比起逼迫自己忍气吞声,这样的做法才更为「成熟」。
前面曾经说过,情绪是要提醒我们「这个状况对自己这个存在有何意义」,所以如果不是过于轻微的情绪,最好不要轻易忽视,才能让它发挥保护自己的功能。而这个例子就是无视自己觉得「什么?又是我?」的不满,也就是轻忽了自己所产生的情绪,最终才导致「情绪化」的结果。
〈POINT〉愿意顺应、面对自己的情绪,就是「对自己的领域负责」。
本文出自仲间出版《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停止情绪化思考、不再与对错拔河,从此摆脱「地雷型」人设!》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