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刺胳針》醫學期刊發表的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調查報告顯示,全台約1/8民眾為慢性腎臟病患,罹病人數約270 萬人。而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今(4日)所發表的「慢性腎臟病營養認知大調查」報告,顯示高達9成慢性腎臟病患有飲食控制錯誤的問題,尤其合併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病症的腎臟患者飲食控制的情況更因管理複雜而嚴重,因此推出「腎利飲食」觀念,宣導正確的飲食攝取觀念。
中華民國營養師全聯會常務理事金美雲營養師說明,考慮慢性腎臟病患個人的生理差異、不同的罹病階段和共病情況,營養攝取應隨時調整符合個人疾病管理的需求。合併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飲食控制複雜度提升且難以落實,病患在飲食準備上有問題,應隨時諮詢營養師,並且依照營養師的建議謹慎準備日常飲食。
有鑑於慢性腎臟病患飲食控制不易及營養攝取認知不正確,台灣腎臟醫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共同推出腎利飲食,包括以下四種重要營養攝取觀念。
營養一:控制蛋白質攝取量
洗腎前病患:每公斤體重,每日攝取0.6~0.8g蛋白質
洗腎病患:每公斤體重,每日攝取1.1~1.5g蛋白質
罹患慢性腎臟病,腎臟無法將身體所代謝的含氮廢物排出體外時,適度的降低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減少廢物產生,而在腎功能進展到不同時期,對蛋白質攝取量的控制也不同,必須要注意若是蛋白質量攝取量不足,也會讓病患曝露在更高的死亡風險中。
營養二:低GI飲食 維持穩定血糖
- 升糖指數低於55
若慢性腎臟病患同時罹患糖尿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死亡率增加,讓醫療照護和營養管理的難度升高,最好能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或營養補充品。若是食物沒有標示GI值,選擇時可以掌握「纖維愈多、GI值愈低」的原則。
營養三:攝取好油脂
零反式脂肪
飽和脂肪酸佔總熱量比<7%
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提高,攝取足夠熱量
慢性腎臟病患並不是少油就好,因為少油反而會造成熱量不足而缺乏飽足感,反而不利於維持血糖穩定。油脂上的選擇,應該要減少攝取不利於心血管的飽和脂肪(如動物性脂肪)與反式脂肪,改以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為佳,例如高油酸紅花子油、芥花油、橄欖油。
營養四:補充纖維
-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慢性腎臟病患常有腸胃道機能的困擾、甚至是便祕的症狀,除了可以透過飲食補充纖維,也可以透過攝取膳食纖維與適量的果寡醣幫助腸道順暢,並且提高營養的吸收率。
當醫師判斷疾病病程進入腎臟病晚期後,飲食控制成為延緩的關鍵,若是在飲食控制時發現無法做到所有飲食原則,可以在飲食計畫中選擇搭配營養補充品,作為飲食管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