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生起身困難、腿部無力、走路晃容易跌倒的現象,小心是神經肌肉疾病上身。1名艾爾莎(化名)首次發病時,一開始腿部無力,慢慢地連站立都有困難,卻遲遲找不出主因,直到出車禍送醫才被轉到神經內科,正式確診為肢帶型肌肉萎縮症。
罕見神經肌肉疾病雖然類型眾多,但因初期症狀相似且較輕微,多數人不易察覺,或容易忽略疾病警訊。不但造成病友身心交瘁,也延誤治療時機,造成肌肉功能受損而難以恢復的遺憾。
出現疑似肌肉無力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視情況進行基因檢測
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陳燕麟本身也是肌萎症病友,他表示,若出現疑似肌肉無力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視情況進一步進行基因檢測,才能及早確診並選擇適合藥物或照護方式。目前部分罕見神經肌肉疾病,如龐貝氏症或部分類型肌萎症等皆已有治療方式,若能及早確診治療,或可有機會避免肌肉功能持續受損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肌萎症是一群多樣性肌肉退化性疾病的統稱 全台約有2,300人罹病
罕見神經肌肉疾病雖然類型眾多,但在發病初期的症狀都很相似,例如肌萎症、龐貝氏症,都是因先天基因缺損或變異,而導致肌肉細胞功能逐漸喪失,進而出現肌肉萎縮無力、起身或站立困難、走路越來越慢,甚至走不動的情形。其中,肌萎症是一群多樣性肌肉退化性疾病的統稱,根據影響部位分成不同類型,目前國內盛行率約萬分之一,推估全台約有2,300人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