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9/1/11 下午 08:59:38

人生终需一别 这样做学会面对死亡、不再恐惧

(关键字: 癌症 , 癌末 , 罹癌 , 死亡 , 善终

以前我曾经亲眼目睹爷爷奶奶逝世的过程,看着他们渐渐衰弱,在大家的守护下迎接最后一段路。实际参与这段过程,就是最有效的死亡教育。这也是把死亡当作自己的事来思考的机会。因为有这样的“教材”,家族成员才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生死观,打造出接受死亡的基础。如此一来,当自己面临死亡的危机时,才能比较顺利的进入第五阶段。

即使无法马上进入第五阶段,至少也可以缩短之前每个过程的停留时间,或者从第一阶段跳到第五阶段吧。现在大部分的人几乎都死在医院,所以很难把死亡这件事和家人共享,或是和家人一起谈论死亡了。

之前我前往霍皮族部落时,曾经想过美国印地安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我问了长老很多问题,却没有问到死亡这一项。不过,听到他们的自然观与生命观之后,我认为对他们来说,死亡是理所当然会出现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刻意把死亡当作特别的事情思考。

我觉得他们把自己的意识,集中在是否完成自己被赋予的使命。就像长老一直在努力完成自己“守护大地”的使命,为了完成使命,甚至可能牺牲性命。我从他身上感觉到,大自然之中的生即是死,如果在这时候死亡降临,他也无所谓。就像春夏秋冬的季节流转一样,人会出生成长然后死亡,这就是大自然的真理。他们接受了这样的教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所以他们的心灵始终停留在第五阶段。

日本古时候那种干脆的生活方式也很好,比方说江户时代的名僧良宽和尚就曾经说过:“在该遇灾时遇灾,该死亡时死亡,即为避灾之妙法。”

不慌不忙,就是避开灾难的最好方法,也是从第五阶段开始的生活方法。想必做好死亡觉悟的茂吕先生,就是这种心境吧。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两位朋友的死。一位是突然猝死,另一位则是缓慢迎向死亡。死法虽然不同,但我觉得两位都非常干脆地前往另一个世界。

他们的死告诉我,死亡并不是终结。他们会一直留在我心里,也会活在周遭的伙伴心中。他们让我感受到肉体的极限与灵魂的永恒,我由衷感谢他们,也为他们祈祷。

本文取自采实文化《21则抗癌疗愈奇迹:罹癌才看见人生叉路的风景,最激励人心的真人真事》一书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报区

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专题报导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