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9/1/11 下午 08:59:38

人生终需一别 这样做学会面对死亡、不再恐惧

(關鍵字: 癌症 , 癌末 , 罹癌 , 死亡 , 善終

然而,茂吕先生认为反正横竖都是死,既然如此就先逃离痛苦再死。

就在他这样下定决心之后,生命出现一道曙光。茂吕先生的儿子担心爸爸,找了许多替代疗法推荐给他。包含莲见医生的免疫疗法、带津医生的中药治疗等,茂吕先生还练了气功。然而,茂吕先生已经抱着反正早晚都会死的决心,因此没有积极地接受这些治疗。

他说:“虽然我心想反正早晚都要死,不过儿子都这么说了只好试试看,当时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

结果治疗发挥功效,末期的癌细胞消失得一干二净。以茂吕先生的情形来说,或许是他没有强求一定要治好,反而因祸得福。

他自癌症末期生还之后,现在仍活力充沛地工作,目前正在思考:“差不多该把公司交棒给别人了。”看起来他非常期待自己的退休生活。

虽然说要接受死亡,但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困难,就算是已经顿悟的人,被宣告罹癌也可能会因为被恐惧吞噬,而突然变成另一个人。出版《论生死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同时也是知名精神科医生的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博士认为,接受死亡的过程总共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罗斯博士生于瑞士,持续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死亡”这个主题。根据她的看法,人会经由以下的阶段接受死亡。当人被告知有性命之危时,首先会否认。一心认为“一定出了什么错”、“不可能会这样”,不愿意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纵然心里明白人总有一天会死,但突然被宣告罹癌,死亡出现在眼前的冲击很大。人们为了压抑心中的震惊、维持精神平衡,不会接受事实,而且会将试图告诉自己现实的人拒于门外。因为不想听到这些话,甚至有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接着是愤怒。人们心中会产生“我明明就没有做错事”、“为什么我要遭这种罪”等,这些不知道要抛给谁的愤怒。其中有人还会把这种情绪发散到周围的人身上,迁怒来安慰自己的人说:“你怎么会懂我的感受!”

第三阶段是谈判。比方说在内心告诉神佛自己会痛改前非、会帮助他人,以祈求能够多活一段时间。

第四阶段为抑郁。虽然采取各种治疗手段,但却都不顺利,心里涌现无力感。觉得自己已经不行了,陷入悲观与绝望。这时心情会越来越低落,还会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神佛。

接下来在那之后会出现的,就是第五阶段的接受死亡。也就是认为会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会变得拥有自己的生命观和宇宙观,也能静静凝视自我。

实际上,人很难接受死亡。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