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意识抬头,现代人深知内脏脂肪会产生许多健康问题,除了熟知的「脂肪肝」以外,还有「脂肪胰」的问题同样不能轻忽。脂肪胰是近几年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与代谢症候群有高度相关性,一旦有脂肪胰未来产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跟着随之上升!
脂肪胰威胁不亚于脂肪肝,盛行率恐高达30%
联安预防医学机构联安诊所超音波室主任杨建华医师表示,脂肪胰形成的原因与脂肪肝相似,简单来说,当人体摄取过多热量时,将多余脂肪储存起来,照理应堆积在脂肪细胞中,但脂肪跑到细胞以外的地方,若堆积在脏器时就会称作『异位脂肪』。而肝脏是内脏器官中相对大的「仓库」,所以是最常见也堆得最多之处,但同样脂肪堆积的形态也会出现在胰脏。
随着超音波仪器进步,脂肪胰被发现的机会提高,也因此近7-8年来,医界开始关注脂肪胰的健康议题。台大健检中心研究数据就显示,脂肪胰在健检人口盛行率约16%,但因健检民众多数为较注重健康或年轻族群居多,因此推估脂肪胰真正盛行率可能高达30%,和脂肪肝比例相当。
脂肪胰可能是「代谢症候群」的前兆
内脏脂肪可怕之处,就是不会立即产生明显症状,却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影响着身体。杨建华医师跟大家分享一个数据:「70%脂肪肝患者同时有脂肪胰,而脂肪胰患者高达97%都有脂肪肝,当出现脂肪胰后,就要小心『代谢症候群』。」
代谢症候群定义是指: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糖、血脂、血压,五项当中有三项异常就算是代谢症候群,有极高的心血管及糖尿病风险。因此,脂肪胰其实可能是比这些数值更早出现的一个表征,提醒民众还是需留意。

代谢症候群定义
1.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2.血压:收缩压≧130mm或舒张压≧85mm,或是正在服用降高血压药物。
3.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正在服用治疗糖尿病药物。
4.空腹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150mg/L,或是正在服用降三酸甘油酯药物。
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已有诸多研究证实,脂肪胰与许多慢性疾病都有正相关,诸如糖尿病、脂肪肝、胰脏发炎等,且脂肪胰好发在年长者,当随着年纪增加,脂肪的浸润更加明显,尤其是在男性朋友身上特别容易观察到。
脂肪胰堆积越多内脏受损越严重!恐有早期糖尿病
当胰脏的脂肪堆积超过 5% 以上,会让胰脏细胞开始受损,而越多的脂肪浸润后会伤害胰岛β细胞,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且当脂肪堆积越来越多,胰岛素敏感度每况愈下,糖尿病的风险也越高。
研究发现,50%有脂肪胰的人会有糖尿病,60-70%糖尿病患者都有脂肪胰现象。因此我在此想要特别提醒,若健检发自身有脂肪胰,需多留意是否可能已经有『早期糖尿病』,如血糖异常的现象。
避免脂肪胰生成4要诀
想避免脂肪胰生成,或想要消除内脏脂肪,其实最重要还是饮食控制,且比运动更有效,以下是预防脂肪胰要诀:
1.减重:
由于肥胖者是脂肪胰最主要的高风险族群,因此建议「减重」有所帮助,也可协助改善许多代谢问题。在国外会利用双胍类药物让胰岛素敏感增加,来改善脂肪胰,但目前这样的方式台湾还没有纳入临床研究。
2.减少精致糖:
只要吃到会甜的东西,通常都是由额外添加精致糖制成。例如珍奶、调味牛奶、可乐、冰淇淋、糖果、饼干、各类面包蛋糕等烘焙品,都是额外添加的糖分。尤其要注意减少果糖的摄取,因为果糖只能在肝脏分解代谢,常常储存在内脏中。
3.减少精致淀粉:
「精致淀粉」是指使用经过多层次加工去除麸皮、种皮的淀粉制作而成食物,例如白吐司、白面包、白面条、早餐玉米片等,减少摄取可以避免肥胖。
4.定期健康检查:
本身有糖尿病史、三酸甘油脂、代谢症候群问题者亦是脂肪胰高风险族群,建议定期照腹部超音波检查。但腹部超音波仍受限于胰脏在后腹腔位置,故有时侦测无法全面,而核磁共振、内视镜超音波、电脑断层扫描都可以提供较准确的检查,但相对价位较高无法普遍施行。
杨建华医师最后提醒,一旦发现自身有脂肪胰的可能,建议每3-6个月就要追踪血糖、血压、血脂变化,及早控制代谢症候群相关指标,减少三酸甘油脂的堆积,就能好好保护胰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