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廣肝病防治多年,肝癌從癌症10大死因的首位,變成現今的第2名,但每年還是有7000多人因為肝癌而過世。肝癌發展通常是漸進式的,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到最後才會出現腫瘤。台灣肝病權威許金川教授三十多年前做過研究,肝腫瘤體積倍增時間的中位數是112天,最快也要29天;換算成直徑,大概是從1公分變成1.3公分。也就是說,肝腫瘤平均長大一倍的時間大約四個月。
當初做這項研究,是為了評估肝病患者多久該做一次超音波檢查,結論是肝硬化的人每三到六個月,沒有肝硬化六到十二個月追蹤一次就可以。按此追蹤頻率,就算發現肝癌,腫瘤通常不會超過三公分,都還可以做根除治療。
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200萬人,小心發生慢性發炎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一步發生肝癌
1986年台灣新生兒尚未全面推動施打B肝疫苗前,多數台灣人不是B肝帶原者,就是帶有B肝抗體,代表肝臟都曾經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可能肝臟會受到損傷。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200萬人,肝臟長年受B、C肝病毒影響,難免會發生慢性發炎,因而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一步發生肝癌,唯有定期追蹤,超音波及抽血雙管齊下,才能完整守護肝臟健康。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表示, 面對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肝癌有一群很明確的高風險族群,即是肝臟慢性發炎者,像B肝、C肝患者。B型肝炎過去是台灣肝癌主要病因,肝硬化患者得肝癌機率超過正常人一百倍;沒有發病的B肝「健康帶原」者,罹癌機率也較正常人高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