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不管到什麼地方,他們都會看見男人與女人還是很不相像,不管是外表、頭髮、衣著、聲音還是說話的方式。他們還是能看見那些在街上推嬰兒車的人中,絕大部分還是女人,於是懷疑:難道現在真的要相信男人與女人的差異沒有生物學上的根據,而一切只是「社會構造」、「性別刻板印象」造成的結果嗎?
在這群時空旅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經驗應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5年。在那艱難而充滿試煉的年代,男人跟女人都一樣要面對挑戰。許多人都知道,他們自己或認識的人隨時可能死亡,因此他們必須團結一致。對所有相關的人而言,這種堅毅的、陽剛氣質的價值,是一種義務、紀律、愛國心、責任與尊重政府的情感,這是非常寶貴的。
那時候的男人,無論是否在戰場前線服役,都會被「期待像個男人」,而且絕不會有人懷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甚至在今天,我們也能在背景是戰時歲月的老電影中,看到這種形象的投射。盟軍領袖像是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羅斯福(Roosevelt)或戴高樂(de Gaulle),毫無疑問都充滿了男子氣慨,也具有權威。
我們也看到戰後那幾年,有些男性電影巨星演繹著同樣理想的男子漢氣質,像是好萊塢的賈利.古柏(Gary Cooper)、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約翰.韋恩(John Wayne)、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與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或英國的傑克.霍金斯(Jack Hawkins)、肯尼斯.摩爾(Kenneth More)、詹姆斯.羅伯遜.賈斯帝(James Robertson Justice)及其他更多人。
讓這些演員在螢幕裡傾向於扮演英雄角色而非反派,原因之一在於:這些英雄並不只是表面上看來很有陽剛氣而已,也表現出無私、具感受力、富有同情心,並運用男子漢的力量,堅定地為他人與社會而奮鬥。就像榮格學派心理學家所說的,他們外表的男子氣慨,與內在「陰柔」的無私特質取得平衡,並朝著正面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