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12/14 下午 02:04:26

不必喻Omicron为「大魔王」!研究:Omicron再感染率上升、初次感染率则下降

(关键字: 感染 , Omicron , 大魔王 ,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

国内境外移入已出现变种病毒Omicron案例,引发国人担忧。「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今说明,目前仅略知Omicron会造成曾染疫者再次染疫的风险增加。不过,初次感染比率却下降。虽然南非的Omicron感染案例增加迅速,英国最主要的变种病毒还是Delta,Omicron病毒的传播力尚待研究证实。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提醒民众,只要作好防疫,不需要把Omicron比喻为「大魔王」,也不必恐慌。

Omicron变种病毒在2021年11月26日,由WHO正式命名后,科学家已紧急研究该病毒。然而,虽然目前的科学研究已知该病毒有36个突变位置,可能影响它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但仍不知道这些突变位置,是否强化了病毒特性。从还未经过同侪审查的科学预印本研究得知,Omicron可能会让疫苗或感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下降,至于下降程度也还未有共识。不过,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疫苗仍能提供部分保护力。

科学家观察Omicron的序列时发现,它与之前的变种病毒相较,突变位置的数量最多。科学家从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先前已知的变种病毒做初步比较。造成全球大流行的Beta和Delta病毒,改变棘蛋白功能的突变分别是10个和9个,而Omicron有36个,这是引起科学家们担忧的最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今年11月在南非的Omicron病毒,使「再感染」的风险增加,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因为Omicron病毒的传播力变强。南非流行病模拟暨分析中心(SACEMA)于12月2日,发表尚未经同侪审核的研究,根据11月1日至27日间的数据指出,南非当地曾经感染新冠病毒者,又再感染Omicron病毒的风险较高。推测应是从自然感染新冠病毒获得的免疫力,对抗Omicron的效果下降。该研究提醒,虽然再感染率上升,初次感染比率却下降,研究无法回答再感染率增加的原因,也无法说明Omicron免疫逃脱的程度。

Omicron对抗体影响的研究,在12月8日陆续出炉。初步研究结果显示,Omicron使抗体的浓度下降,有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但下降的程度,三个团队实验结果并不一致。Omicron使抗体下降的作用虽然可能影响疫苗效果,影响程度则尚待更多研究证实。研究分别来自南非德班健康研究所的艾力克斯.西格尔(Alex Sigal)、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班.姆雷(Ben Murrell)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珊卓拉·希赛克(Sandra Ciesek),因为时间很赶,研究都还未经同侪审核,三位作者也在个人推特上公开了研究的预印本。

科学家提醒,研究新的病毒需要时间,目前Omicron在全球传播的状况未明,也仅能依据抗体量,判断Omicron对疫苗的影响。另一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病毒学家潘妮.摩尔(Penny Moore)也在BBC和卫报的Podcast节目中告诉记者,她的实验室正在以Omicron的伪病毒(Pseudovirus)进行实验,观察人类抗体辨认这些病毒的状况。而无论是培养活病毒,还是人工做出突变的棘蛋白,都需要投入一定时间观察和研究。

摩尔提到,南非的新冠疫苗覆盖率较低,再感染率高,她认为关键在于感染后的症状与重症程度。虽然目前Omicron在南非案例增加快速,在英国主要流行的变种病毒还是Delta,因此很难从案例数字看出Omicron的传播状况。她提醒,目前科学家是依据观察抗体量,来判断疫苗的作用,但其实T细胞的免疫反应可能仍然对变种病毒有用,虽然抗体下降,疫苗仍可提供部分保护力。

有关Omicron的突变对传播力、各厂牌疫苗的影响,以及感染后的情况,科学证据都还在累积当中。「台湾科技媒体中心」强调,目前应有效评断最新研究证据的可信度与推论程度,国人不宜在未有足够证据的状况下,急于做出对于Omicron病毒的评判。

本文转载自/SMC台湾科技媒体中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民眾,只要作好防疫,不需要把Omicron比喻為「大魔王」,也不必恐慌。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提醒民众,只要作好防疫,不需要把Omicron比喻为「大魔王」,也不必恐慌。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报区

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专题报导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