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新北市中和的65 歲的林先生,有高血壓病史,日前在騎單車的時候忽然暈倒失去意識,送到雙和醫院急診室仍呈現昏迷狀況,由於呼吸微弱,每分鐘心跳不到40下,而且呈現完全心房心室的全阻斷,所以進行低溫治療;經過24小時33℃的低溫治療後,緩慢回溫至正常體溫,之後且可以自主打開眼睛,完全意識清醒,第13天步行出院回家。(影音/攝影記者黃志文)
署立雙和醫院心臟內科賴志泓醫師表示,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縱使搶救回心跳與血壓,也常由於休克時腦部與其他器官的傷害,讓存活出院並保有自理生活能力的人少之又少,但是靠著低溫治療,可以讓康復的機會增加將近2倍。
所謂的低溫療法,是指將身體的體溫或腦溫,降到33度c左右,使身體代謝降低,來保護身體的重要器官。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往往因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或心肌細胞瞬間大量死亡。
低溫療法可以延緩代謝速度,讓細胞不會一下子死亡,趁這段時間,合併其他療法,爭取搶救時機。國外學者也曾針對心跳、呼吸停止者進行低溫療法的研究,發現可以提高日後甦醒的機率,並且讓保有意識與自理生活能力的人增加將近兩倍。
不過,低溫療法的溫度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久越好,而是必須迅速降到33度c,不能超過24小時,同時緩慢的回溫。這樣的技術由心臟內科來執行會比較恰當,因為可以診斷病人昏倒的原因是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或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同時依照病人的病情,繼續做心導管和心律調節器,提供完整和後續的治療。
【小辭典/低溫療法】:
1.儀器有兩種類型:目前低溫治療所使用的機器有體內型與體外降溫兩種,皆由機器自動偵測中央體溫,自動回饋調節,比過去的傳統降溫方法更穩定和更安全,讓低溫治療可以有效率的執行。
2.導熱貼片: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導熱貼片,是一種非侵入式療法;這種導熱貼片的使用必須搭配專用的儀器,它是運用貼片上的水銀膠,模擬人體在水中的感受,使身體的體溫保持在32到34度C。
3.適用新生兒窒息症:低溫療法之前都是運用在成年病患身上,但是美國新生兒醫學會在2010年開始,將它列入新生兒急救的規章中。一旦新生兒在出生時,發生呼吸窘迫、缺氧或是腦部病變時,都必須採用這項輔助性的治療方法,來降低新生兒因為上述疾病所發生的細胞缺氧而導致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