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個能量與訊息的網絡,在身體與心靈之間,這些網絡彼此交錯。各種胜肽與生化物質攜帶著思想與情緒的訊號,感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行為會改變我們的大腦與身體,我們的生命經驗記憶儲存在器官裡,因此器官也有自己的意識。
腸道、飲食與情緒
許多人都知道,巧克力能夠撫慰心靈,這不可能是因為棕色小方塊裡含有微量的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因為那得吃上好幾公斤才有用。然而,糖、脂肪與童年時的味道,在我們舔咬巧克力時,無疑會發出信號昭告內心:它可以有更暢快的感覺!
奶泡上有愛心拉花圖案的卡布奇諾咖啡,也能使命必達地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同樣地,無論搭配何種醬汁的麵條也能扮演幸福製造者,更遑論再搭配與人共餐時的愉快交談。
然而,進食對我們的心理狀態卻還有其他驚人的影響。我們所吃的東西,誠如越來越多的研究所證明,不僅會直接且徹底改變我們的身體,更會改變我們的心理。但由於擔心會被說是妖言惑眾,直到不久前,都還沒有精神病學家敢談論這個觀點。
大腦也會聽腸道的話
可是,細菌如何能夠影響大腦呢?又存在著哪些可能的機制?畢竟,大腦是人體中特別受保護的地方。想要進入那裡,就像想進入柏林的伯格海恩夜總會(Berghain)一樣困難,唯有外表與舉止符合要求的人,才能通過守衛森嚴的門口保鏢;至於大腦,那裡的保鏢則是由彼此緊密相依的細胞所組成。
為了保護這個生命的控制中心免受可怕的影響、感染與發炎所危害,自然界發明了稱為「血腦屏障」(又譯「腦血管障壁」)的強效防禦系統,它可以確保人體中的細菌或毒素不會滲透到大腦中;至於營養物質,則可以透過一種複雜的系統進入。
儘管如此,仍有少數的病原體會進入大腦,例如狂犬病病毒,這時它們甚至會改變人的行為,導致患者具有攻擊性,還會讓患者變得躁動不安和怕水。
你吃的食物,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誠然,有許多的實驗,例如前述關於腸道與大腦之間聯合突觸的研究,迄今都只提供了動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或是僅針對少數受試對象進行研究,而且優格等食品業者介入其中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因此在解讀相關數據資料時的確須謹慎以對。儘管如此,仍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得出這樣的結論:你吃的食物決定你是誰,而且飲食可以改變心靈。
吃出好心情
長久以來,歐洲執委會也相信這方面的重要性,它已在「My New Gut」(「我的全新腸道」)這項計畫中,投資了吧1300萬歐元,藉以研究微生物如何影響大腦。自2014年起,美國的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也針對7項與「腸腦軸」有關的前導研究,分別資助了最高達到百萬美元不等的經費,預期很快就會有結果。
長久以來,都有不少類似的研究計畫,像是「American Gut」、「uBiome」和「myMicrobes」等,這些計畫都有大量的自願者寄送糞便樣本和填寫問卷。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從生理方面的數據,以及受試對象的生活習慣、疾病和用藥習慣等資訊中,獲得更多與腸道微生物功能有關的知識。
是否可能有朝一日,藉由服用在藥房販售的營養補充品或益生菌,人們不單可以改善消化功能,還能多點樂觀,變得更勇敢、更快樂?彼得.法爾凱表示:「目前我們仍處於起步階段,不過,相關的研究成果在過去幾年內迅速增加,而且它們的驚人程度也一如我所預期。」
藥理學家彼得.霍爾澤(Peter Holzer)也表示:「微生物是聯繫營養與心理健康的重要紐帶。」他主張,人類不該只因體重的緣故而注意飲食,食物對於心靈層面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相較於經常自己下廚且常吃蔬菜水果的人,那些以精緻加工食品(例如冷凍披薩或現成的千層麵)為主食的人,他們腸道內的微生物菌種總是比較少。藉由改變飲食習慣,人們也可以立即改變很多事情。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個性: 不只成為自己, 更要超越自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