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1/4 下午 01:05:47

是药三分毒?吃药治病,还是吃药致病?避免无效医疗、过度医疗你该注意这些事

(关键字: 药物 , 过度用药 , 副作用 , 交互作用 , 吃药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到的观念就是「药物能治病」。然而,行医中所碰到的诸多案例,却让我看到另一个现象:「吃药也会致病」。

医疗行为越多,身体付出代价也越多

● 案例一:六十多岁的尿毒症患者,肾与心却每况愈下

我有一个六十多岁的男性病患,他有尿毒症,及心脏问题,长年都在对抗着这些疾病,用药量可想而知。但他光是心脏病就做了七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六个支架,总被我促狭笑称「赛登辉」。无奈的是,这些疗程并没有维持他的生活品质。

试问倘若光靠药物治疗就能对抗疾病,为什么心脏病还会一直发作?心脏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最后肾脏功能越来越差,尿毒症都找上他?或许你会认为上述例子最多只能说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能证明吃药致病。那么,且再听听我身边的两个实例。

● 案例二:健康检查出高血脂,吃药控制反而罹患白内障

我有一个同学是某连锁店老板,在忙碌于事业之余,每年一定定期抽空前往台大医院进行健检。由于他相当注重健康,生活饮食有所节制,身体控制还不错,每年的健康检查报告都安全过关。

然而,就在三年前他被检查出高血脂,于是在医师指示下他开始服用常见的史他汀(Statins)类降血脂药。九个月过后,他发现自己视力严重退化,经过检查确诊双眼白内障,最后只能动手术装置人工水晶体(他也是我们班上第一个开白内障的人)。

我的朋友纳闷不已,他表示自己生活模式、饮食习惯皆没有任何改变,前一年的眼睛检查医师还告诉他一切正常,他不解白内障到底怎么发生。聪明如你应该猜到原因。没错,根据研究显示使用史他汀类药物,会提高白内障风险。

● 案例三:伤口好不了到想见佛祖,原来是高血压药物惹的祸

另一个例子是我公司的徐总经理,他妈妈患有老人常见疾病——高血压与高血糖。老人家是个很听话的病人,长期回诊、按时服药。但最近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她,困扰到甚至让她气馁说出「不想活」。

原来,徐妈妈的脚有个小伤口,破了一个洞,在内湖某医学中心整形外科换药治疗了六个月还是无法收口。每次回诊医师都会特别叮咛她:不能碰水。所以洗澡的时候,徐妈妈不仅会将伤口包扎好,每回还得请外籍看护帮忙抬高,以免被水泼到。但伤口就是迟迟不好,未见起色。医师直言判断:「妳就是一直碰水,伤口才会一直不好!」徐妈妈觉得委屈极了,某天对着儿子嚷嚷要去见佛祖。

徐总经理伤透脑筋,于是将情况完整描述给我听。全盘了解后,我判断徐妈妈伤口一直不会好的原因,和高血压用药有关。徐妈妈服用了高血压用药后,高压维持120毫米汞柱(mmHg),低压却只有45毫米汞柱(mmHg)。如此一来,身体无法输送足够的血液和营养到脚,伤口自然好不了。

我请徐总经理暂停妈妈的高血压用药,让她吃90毫克的辅酶CoQ10,结果高压维持住了,低压来到75毫米汞柱(mmHg)。接着,我再让徐妈妈用蜂蜜擦涂抹伤口,利用蜂蜜能抑制细菌,促进上皮细胞组织增长的特性来改善伤口。

果不其然,一个星期后伤口愈合了,徐妈妈再也不郁卒。尔后,徐妈妈继续服用辅酶CoQ10,还发生了一件让她开心的事:原本满头白发的她,竟然长出灰发了!看来辅酶CoQ10恢复毛囊功能的效果,在她身上表现良好。

让我们回到徐妈妈的伤口,糖尿病患者伤口的照顾本属不易,有概念的人大概都知道。徐妈妈为了治疗高血压,使用高血压用药,结果导致伤口一直好不了。

先不论慢性伤口所引起的行动不便,对患者造成多大的身心压力,以及照护需付出的人力、时间、医疗支出等沉重的负荷,光是伤口持续感染,可能面临截肢就够令人伤脑筋。

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也是一种药物造成其他疾病或问题的典型。坚持用药降血压,真是最好的选择吗?

过度用药和治疗,无法保障反而有害健康

我们在上一段说过,台湾人看诊平均每张处方药品是美国的两倍。治疗达成率却远不及美国。为什么呢?

以三高为例,在美国当第一次确诊时,除非你的检验数值高过标准值太多,医师判断可能较容易导致立即的危险,否则医师会请你先透过生活型态调整、改变饮食等方式来恢复健康。

台湾则通常是医师告诉你:「最好马上吃药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坏,身体的各主要器官都会产生很多不可逆的伤害..。」最后就是大家领着药回家,开始吃药人生。

根据行政院主计处调查,台湾2018年的家庭消费支出结构,若按消费型态来区分,医疗保健花费占15.85%,食品饮料及菸草占15.56%。这代表我们每一百元的花费,有十六元用在看病吃药,和用在吃饭、菸草的花费一样多。

然而,时光倒回二十年前,1998年台湾人用在医疗保健的花费占10.25%,食品饮料及菸草占18.96%;若再退二十年,来到1978年,台湾人用在医疗保健的花费仅占4.74%,食品饮料及菸草占42.1%。

随着医疗进步,我们花在吃药的费用上却逐步攀高,大家会不会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呢?又倘若利用「药物」恢复「健康」是百分之百肯定正确,药物真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为什么挂号、住院的人没有一天比一天少,医院经常一床难求,门诊总是门庭若市,而不是门可罗雀呢?

改善健康,我们的选择还有很多

台湾实在有太多无效医疗、过度医疗。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不是不能吃,但药吃太多会有承受不了的副作用和致命的危险。想改善健康的方式有很多,吃药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它的排序不应该在这么前面。

我认为当生病了想重拾健康,首先应该要试图找出导致疾病的原因,逐一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若情况仍未改善,再考虑药物治疗。

打个比方来说,当被诊断出高血压时,应该先检视自己的体重、饮食、生活习惯。老菸枪要先戒菸;有肥胖问题者先减重;饮食需要降盐、多鱼少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并做到每天测量血压。

倘若控制情况仍旧欠佳,则再进一步检查肾脏、内分泌,以排除次发性高血压问题。上述步骤努力过后,证实血压仍然降不下来时,再接受药物治疗才是比较理想的顺序。

我常说:「愚者畏果、智者畏因。」我们该害怕的不是生病这结果,该害怕的是导致生病的原因,避开这些原因,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门。

本文出自新自然主义《生病一定要吃药吗?逆转慢性病,不药而愈》一书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报区

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专题报导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