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做錯這些NG行為也會中鏢!逆轉膝關節退化,不是靠藥品、保健食品就會好,注意姿勢、聰明鍛鍊正確肌肉,才是王道!《華人健康網》健康小學堂在日前所舉辦的「膝蓋痛怎麼救?」講座中,特別邀請到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助理教授林郁智醫師,來教大家怎麼有效保養關節,重建新膝望!(影音/攝影鄭名峻、江旻駿、宋美瑤)
不只膝蓋痛!有這些症狀需當心退化性膝關炎上身,輕忽恐陷惡性循環
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助理教授林郁智醫師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一般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熟齡族身上,主要成因與膝關節軟骨因老化反覆磨損、破壞、越來越薄,進而造成關節面在活動時因缺乏軟骨緩衝,相互摩擦而引發關節疼痛、影響行動力有關。
常見臨床表現除了膝蓋疼痛外,往往還可能伴隨有蹲下不易、膝蓋彎曲痛,以及膝蓋活動角度受限(無法進行0-155度的擺動動作)等關節活動困難,和膝關節變形(X型腿、O型腿)等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因疼痛不敢活動,反釀成肌肉萎縮,使關節在缺乏肌肉支撐下,更容易陷入越不動、關節退化越快的惡性循環中。
膝關節退化不是老人專利!這些NG行為、職業是潛在高危險群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膝關節退化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也可能中鏢!根據臨床統計發現,工作經常需要彎腰、搬運重物的農夫、工人、運輸業等從業人員,以及不愛運動、肌肉缺乏鍛鍊而萎縮的女性朋友等,都是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潛在高風險族群之一。
至於為什麼退化性膝關炎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呢?林郁智醫師解釋,門診經驗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的原因主要與經常重複蹲/跪、長時間90度屈曲膝關節、騎乘腳踏車時膝蓋過度彎曲等不當的NG行為,以及車禍、撞擊、跌倒等意外事故,造成膝關節不當磨損,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受傷有關,上述的情況都很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前期發展的產生。
延緩膝關節退化、逆轉膝蓋痛有方法!醫師分享治療、保健5撇步助改善
至於預防、改善膝關節退化問題發生,民眾在日常保健上可以怎麼做呢?如果真的不幸被診斷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治療上一定得走到置換人工膝關節這一步嗎?對此,林郁智醫師特別和大家分享,逆轉膝蓋痛、延緩膝關節退化的日常保健5大撇步,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
撇步1/適度控制體重:
適度減低體重有助減少膝蓋的負擔,但林郁智醫師也提到,臨床也發現不少有膝蓋疼痛問題的朋友,因怕痛而不敢輕舉妄動;故這點往往也是最困難的,有膝蓋痛問題的朋友,在運動減重瘦身上也常有一定困難度。對於這類朋友,建議不妨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院所減肥門診的協助,從擬定適合的飲食習慣等方向著手。
撇步2/正確飲食觀念:
想要減少飲食對關節的影響,首先應避免高油、高鹽的飲食習慣,以免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除了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外,林郁智醫師也進一步提到,近年來國際上的臨床研究文獻發現,葡萄糖胺及軟骨素並沒有實質上的效果,在臨床上屬於安慰劑的作用比較多,也因為這樣台灣健保也將其從健保給付中去除,變成自費項目。故其認為與其服用這兩類成分,民眾不如運動強化關節更為實際。
撇步3/睡飽、不熬夜:
養成早睡、早起、不熬夜的生活形態,擁有充足、良好的睡眠品質,能幫助減少發炎反應的產生,對於緩解關節痛、發炎等問題有一定助益。
撇步4/運動鍛鍊肌力:
除了控好體重外,林郁智醫師強調,想要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上身,民眾平時就該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來加強鍛鍊腿部肌肉與肌力;就是有效提升膝蓋穩定性,減少膝蓋負擔或因外來衝擊而受傷的好選擇。
不過,如果已經有退化性膝關節問題,難道就完全不能動了嗎?林郁智醫師表示,確實站在醫師的立場不會建議這類病友再去從事爬山等,相對容易造成膝關節負擔的運動。以下推荐簡單鍛鍊大腿股四頭肌的運動:
《第1招/椅子上抬腿鍛鍊》
做法:
1.選一把穩固的椅子,坐在椅子上椅背靠滿,然後雙手抓住椅子兩側。
2.將右腳向上平舉至與大腿呈水平狀、腳踝向上翹起,維持5秒後慢慢放下為一下。
3.接著換邊重複動作2,左右反覆進行20次。
頻率:建議每天早午晚各做20下,晚上睡前想到再做20下為佳。
好處:有利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肌力,增強膝蓋穩定性。
《第2招/抬腳跟鍛鍊》
做法:
1.在穩固的桌子或椅子站立,雙手撐在桌子或椅子上。
2.接著慢慢墊起腳尖,將身體向上帶起,維持10秒左右,再把身體放下。
頻率:建議每天進行20~30次。
好處:有助鍛鍊踝關節,提升膝蓋的承受力。
撇步5/接受專業醫療:
至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上,林郁智醫師表示,目前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關節內注射等3大類型,並非只要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就勢必一定得走到人工關節置換一途。臨床上也會根據患者病況程度、個人意願,綜合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類型1-藥物治療》
開立消炎、止痛藥類藥物,患者感到疼痛時服用,不痛就不吃。林郁智醫師提到,通常病人因退化性膝關節問題前來就醫,常都是急性疼痛的時候。故臨床多會建議病患先吃一個禮拜,一個禮拜之後不痛,即可開始做運動鍛鍊肌力,以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減輕其活動負擔。
如果民眾發現做運動後不痛,就可以把消炎、止痛藥收起來,不要去動它,等到真的有需要再吃就好。這樣的目的,在於急性發炎必須盡快把它降下來,降下來以後患者才能夠去運動,反轉因疼痛而不敢運動,肌肉越來越萎縮、膝關節穩定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
《類型2-物理治療》
除了電療、熱敷外,臨床最常見的物理治療方式,就是上述提到的撇步4運動鍛鍊。建議民眾在能力可及下,仍應適度養成運動習慣,從事能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踝關節穩定性的動作,都是有助增強膝蓋穩定性、減輕疼痛不適上身的好方法。
《類型3-關節內注射》
根據注射物的不同,又可分為玻尿酸、PRP、脂肪幹細胞等3大種類。臨床也會建議患者可經醫師評估,確認是否可進行,並依照個人需要加以選擇。
●玻尿酸:施打玻尿酸就像給生鏽的機械上黑油一般,主要以達到潤滑效果為主要目的,無法反轉患者的退化問題。根據健保給付規定,在同一醫療院所治療,經保守治療、開藥(消炎、止痛藥)6個月無效,就可以以健保給付方式,而非自費方式(自費一次約2千元左右)施打。
●PRP:而PRP指的則是自體血小板,也就是抽取患者自己的血液透過專業機器離心濃縮萃取,抽取其澄清液打進關節中,期望其釋放生長因子,達到修護受傷及退化組織、減少疼痛的作用;文獻上的確發現這樣的方式是有好處的,但相對的費用也較為高昂,一次約需花費2-3萬的費用。
●脂肪幹細胞:
為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之一,但也要價不斐,進行一次約需花費20、30萬。其主要方式為從病人身上藉由抽脂技術取出脂肪,並至實驗室培養、萃取人體脂肪內有用的幹細胞等生長因子,再注射至患者的膝關節。
退化性膝關節一定要置換人工關節嗎?醫師來解答,術前、術後注意事項一次看懂
至於退化性膝關節進展到什麼地步,就有考慮置換人工關節的必要呢?林郁智醫師進一步解釋道,值得慶幸的是,除了意外事故外,多數人即使有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不穩定的問題,或退化性但在軟骨缺損還沒有很嚴重的時候;多可以先以重建韌帶為主要治療方針,不太會需要一次就到換人工關節這件事上面。
除非患者有嚴重的膝蓋疼痛、關節變形、關節活動困難問題,且經醫師評估是否有置換人工膝關節的需求,以及能否有健保給付的資格再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且在人工關節的選擇上,根據膝關節後十字韌帶的保留與否,也有不同的種類,如全人工膝關節、半人工膝關節或髕骨人工膝關節等,臨床上醫師也會視患者狀況加以評估、使用。
林郁智醫師也提醒,在進行人工膝關節前,肌肉量的訓練、韌帶的穩定性,以及術後的復健衛教也一樣馬虎不得!至於術後,一般來說,建議手術後當天就可以儘早下床走路,以維持關節伸展活動度;而手術後2個禮拜內以保持傷口穩定為主,要注意傷口不能碰水。
通常四個禮拜後即可放掉拐杖自行行走,且此階段多會建議可多從事能加強大腿四頭肌內側的椅子上抬腿等簡易訓練動作,一天至少三回、一回30次較佳,都有助提升膝關節穩定度。尤其,在未來到術後六個月的恢復訓練,更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這段期間患者因怕痛而復健不確實,反而可能會影響其預後恢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