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日发生多起,大肠镜筛检并发肠穿孔医疗纠纷案例,引起民众对于大肠镜筛检安全性的质疑,医生指出,大肠镜属于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特别是年纪长,有肠沾黏病史及接受息肉切除手术治疗者,只要事前做好和医生沟通与评估,术后做好防范,则可降低肠穿孔风险。
台湾北投健康管理医院副院长、肝胆肠胃专科医生梁程超指出,台湾10大癌症中,大肠癌是发生率最高、罹癌人数最多的癌症,平均每年新增近15,000位大肠癌患者,不仅有高达9成的肠癌发生在50岁以后,且男多于女。主因跟体质及台湾人饮食习惯有关,尤其爱吃烧烤红肉、油炸品、加工肉类等,都会增加肠癌风险。
肠癌元凶 腺瘤型瘜肉
因此近年来,台湾政府大力宣导肠癌筛检,提供50岁至75岁民众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查,若有异常需全大肠镜检查,也有人是自费接受大肠镜筛检,希望能透过早期发现,揪出肠癌的前癌病变“腺瘤型瘜肉”。因大肠癌的发生90%是从腺瘤型瘜肉开始发展,通常10年左右会进展成大肠癌,若将这些腺瘤型息肉切除,已被证实可以降低大肠癌发生率76-90%,但遗憾的是,近2年粪便潜血筛检率只有4成。
肠镜检查 高危险族群
梁程超医生强调,大肠镜检查出现肠穿孔的机率从海内外的文献报告,大约是1/1000至2/10000,最好发的族群包括年纪长(75岁以上是年轻人的4至6倍风险)、术后肠道沾黏、大肠憩室症或接受瘜肉切除术者。因此这些高危险受检者,检查前须由医生评估风险,若有息肉切除手术后,需遵从术后注意事项,这样可以降低肠穿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