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妇科第一大瘤,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大家容易忽略的是:有子宫肌瘤的人,往往也可能有甲状腺结节。为什么两者有共病的关联呢?以中医理论来看,两者都是压力大「肝气郁结」在作怪!为了疏通肝经,中医推荐一些中药材,并且每天按3大穴位,帮助调节内分泌,或使用针刺耳穴与头皮针,也有助于经络的疏通与改善。
周宗翰中医师表示,常常在门诊碰到有女性患者自述,自己不但患有子宫肌瘤,还患有甲状腺结节等良性肿块的情况。西医通常对症治疗,或是给予药物,或建议手术治疗。至于中医则是看患者的体质,各种病症之间有关联性,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也相同,在病症不太严重时,这些疾病在中医临床实证上是可以同时治疗,也就是「异病同治」。原因在于容易长子宫肌瘤与甲状腺结节的朋友,常常都是肝经出了问题。
中医: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原来都是肝气郁结在作怪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中医古书上有记载子宫肌瘤为「症瘕」范畴,《女科经论•症瘕痃癖》指出,「此证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成。肝失条达而为病。甲状腺结节属于「瘿瘤」范畴,多因情志内伤,痰浊凝结所致。《济生方•瘿瘤论治》曰:「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留滞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灵枢•经脉》对足厥阴肝经的循行,也作了详细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齿。」
所以,从发病部位看,甲状腺和子宫均位于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当人体的肝气郁结不畅与肝经密切相关,而肝气一旦郁结,郁结在上方部位,就会出现甲状腺结节;而郁结在下方部位,就形成了子宫肌瘤。或许有人觉得中医理论太抽象,简单来说,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与内分泌失调,是造成肿块产生的幕后凶手。
情志影响气机的调畅,进而引起内分泌系统失常 造成甲状腺结节与子宫肌瘤
长期压力是造成肿块的罪魁祸首!周宗翰中医师解释,肝气郁结主要在于情绪,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偏偏现代女性背负着巨大压力,可能来自于家庭、工作、感情等。压力会影响身体贺尔蒙的运作,慢性、长期的压力会不断地啮食你的身心!女性就是被这种不知不觉、长期累积的压力而造成内分泌功能异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皆生于气也。」也就是说,情志影响气机的调畅,进而引起内分泌系统的失常。长期在这样的情况下,甲状腺结节与子宫肌瘤,就有可能会生成。
揪祸首!甲状腺肿与子宫肌瘤,与情绪压力密切相关
周宗翰中医师说明,甲状腺肿与子宫肌瘤与情绪密切相关,女性常见的压力症候群、失眠、动辄生气等精神情绪问题,多半与肝经不顺畅有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疏泄」指的是疏通与宣泄,具有疏泄全身气、血、津液,以确保其运行畅达的功能。若肝的功能失调则气机会受阻,进而引致身体机能失调,产生肿块体质。
中医的治疗,常常以疏通肝经为主,常使用赤芍、牡丹皮、丹蔘活血散瘀;香附、柴胡、薄荷行气理滞;知母、栀子、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荆三菱、广莪术、炒王不留行子、夏枯花散肿软坚。另外,使用针刺耳穴与头皮针,也有助于经络的疏通。
疏通肝经最有效:按揉鼠蹊部 中医3大穴道调节内分泌、保护腹腔
至于,平时自己在居家,应该如何疏通肝经,改善肿块体质呢?中医师周宗翰表示,疏通肝经有个既有效又简单的方式,就是按揉鼠蹊部。此处有急脉以及阴廉穴,是下肢静动脉流动的关卡,按压此两部位能够促进下肢、子宫与腹腔的循环。对于内分泌系统的改善,也扮演着相当大的重要性。按揉急脉与阴廉穴时,力道不要太轻,也可以采取拍打方式,但要掌握好力道,切勿过于用力,以免造成瘀青,否则反而会造成肝经阻塞。
按揉的方向最好沿着腹股沟管的方向,有酸胀的感觉即可,每天两到三次,每次按揉约10分钟。
此外,也可以按压以下3大穴位保养,达到纾解情绪压力,以及提升腹腔及下肢循环的好处:
1.太冲穴
位置:在脚背大拇趾和第二趾结合的地方向后,脚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
按法:平时用手指按揉就可以。
效果: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疏泄作用,能缓解妇科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
2.阴包穴
位置:在大腿内侧,膝盖内侧往上4寸,在两肌肉的缝隙里。
按法:每天用大拇指按揉,或是用拳头轻敲。
效果:阴,指的是足三阴经和下腹阴部;包,包罗的意思,古文里还跟「胞」相通,指女性生殖系统。所以,适度揉按此穴,有助治疗各式妇科疾病。
3.阴廉穴
位置:鼠蹊部上方。
按法:适度按揉(要有一定的力量),也可以采取拍打方式,但要掌握好力道,不可太用力造成瘀青,反而适得其反,使肝经阻塞。
效果:帮助提升腹腔及下肢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