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开始担心起自己将来是否会中风,或是可能已经有无症状脑梗塞而不自知,有些人甚至会想是否可以提早吃药来预防中风。其实,一般所谓的吃药“预防”脑中风,通常是指预防脑中风的“再复发”,毕竟发生脑中风之后,药物并不能让已受损的脑组织恢复功能,只能降低中风再发生;若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中风,或是无中风家族史或是危险因子的人,并不建议使用药物来预防中风,可采饮食控制、多运动、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做法来预防中风的发生,平日定期安排健康检查了解身体状态,比起购买一堆标榜预防中风的产品来得更重要。若是属高风险族群或是有家族病史,需先咨询医生或药师,切勿自行随意购买,也不要任意听信亲友推荐而服用。
时序入冬,更是中风发生的危险季节,冷飕飕的天气冲个热水澡之外,有人甚至冷热水交替,藉以促进血液循环,但其实水温过冷或过热都会使血管收缩异常而影响血压。有时连到美容院躺着洗头,都可能因为压迫头部椎动脉,影响到供应脑部的血液流量。建议洗头时间不宜过长,洗完头后不要猛然起身,此外,过度按摩亦可能造成椎动脉剥离。
一旦发生中风,把握治疗时机相当重要,如发生出血性中风通常需要密切监控病人状况,适时给予介入性治疗或支持性疗法。如发生缺血性中风必须在3小时内紧急送医并依病情给予血栓溶解剂(如:r-tPA)或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复原机率,减少中风后遗症,建议民众若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中风症状,应将病人立即送医,可依照国民健康署提供的中风症状辨别口诀-FAST,来辨识中风初期的重要症状,“F”就是FACE-脸歪:请病人微笑或观察病人面部表情,两边的脸是否对称;“A”就是ARM-手软:请病人将双手抬高平举,观察其中一只手是否会无力而垂下来;“S”就是SPEECH-大舌头:请病人读一句话,观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记下时间、快打电话、实时送医治疗。
常见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保栓通(Clopidogrel,商品名为Plavix)、百无凝(Ticagrelor,商品名为Brilinta)与利血达(Ticlopidine,商品名为Licodin),常用于缺血性中风发生后的预防药物。研究指出,每日100毫克的阿司匹林,约可降低20-25%的二次中风机率,如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曾使用过阿司匹林出现胃肠道出血副作用的病人,可改用保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