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往往在出生後二至三天時皮膚開始變黃,有時候會被告知是「新生兒黃疸」。聽到嬰兒有黃疸,對新手父母來說一定感到十分困惑;如果嬰兒又必須住院照光的話,更是十分緊張,到底什麼是黃疸呢?
什麼是黃疸?
人體膽紅素的來源 75 % 來自老化的紅血球(血紅素),經代謝成脂溶性的間接型膽紅素後,再由肝臟代謝成直接型膽紅素後再經由腸胃系統排出。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是一個相對缺氧的狀態,紅血球數量會比成人多很多,但這個時期的紅血球壽命比較短,足月新生兒約80天,早產兒則可能更短。除此之外,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無法處理大量的膽紅素,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上升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因此造成新生兒黃疸。多數是輕微的症狀,但當黃疸指數過高並持久不退時,就要擔心是否有潛藏的疾病。
郭綜合醫院兒科李儒主治醫師表示,根據不同成因,我們可以把黃疸分成兩種: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二至三天後,會因為血液膽紅素上升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一般在出生後第四至五天達最高峰,第七至十天會逐漸消退,稱做生理性黃疸。一些純餵食母奶的嬰兒黃疸可長達一到兩個月。
病理性黃疸
反過來說如果黃疸上升太早、太快、太高(>15)或是持續太久(>2週)就被稱為病理性黃疸。如有以下任一條件都算是病理性黃疸:
1.出生後二十四小時內出現黃疸。
2.血清膽紅素上升大於5 mg/dl。
3.血清膽紅素大於15 mg/dl。
4.黃疸持續時間大於2周。
5.血清直接行膽紅素大於2 mg/dl或大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