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师生多运动,推广生活健走观念,在教育部卓越计画经费资助下,高雄医学大学首开国内大学校园先例,利用自行研发的「RFID体适能健康管理系统」,让健康管理更e化;此外,这学期开始,增订每学期须完成100公里健走或跑步。
高医运动医学系郭蓝远副教授指出, 校方针对BMI大于24的学生开设「体型雕塑活力班」,对总胆固醇过高者(大于200mg/dl)开设「健康体适能班」,期能增进学生健康体适能,做好健康自我监控。藉这套RFID体适能健康管理系统平台,能让喜好运动者自行监控运动成果,鼓励教职员及学生自主运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由于体育课是高医必修课程,这学期开始,增订每学期须完成100公里健走或跑步,这套系统是最佳评量工具。
回顾历史,RFID在1948年从英国发展,为本世纪前10大技术之一,原本运用在战事上,主要是辨别敌我战机,而后更被利用于不同产业,创造现今随处可见RFID的技术,举凡生活便利相关,像购物逛街、邮寄、图书馆借书、搭捷运、高速公路ETC收费等,均是RFID改变人类生活型态、行为的最佳写照。
工研院服务业科技应用中心曾利用RFID无线传输技术研发出整合科技与人性的健康管理平台,在国内已有企业体利用此技术做为成绩计时管理,在世界各地也纷纷应用RFID自动量测计时及选手报到进出场管理,精简活动作业时程,提高执行效率。
郭蓝远副教授指出,师生只要向学校申请配戴特制手环(Tag),师生沿着操场外围跑道跑步或健走后,在感应范围内透过RFID系统侦测,就能记录跑者运动里程,随时读取相关记录、计算、判断、分析及储存运动资料,作为个人体适能健康管理的依据。
RFID系统增设也可以让喜好运动者可以自行监控运动成果,透过无线射频辨识系统设置运动专属平台,提供全校师生运动里程的纪录。也借此能推动体能认证,鼓励教职员生自主运动,养成终身运动习惯。
并依参与者每学期可完成100公里或每周6公里的运动累积量,依符合纪录量的个人运动存摺,颁予体能认证书,奖励运动达人。同时参与者也可以利用e-portfoli的方式,纪录学生运动日志,培养学生运动自我监控与评估,并辅导参与者自行设计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