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憂鬱症……來了。」不知從何時起,我和好朋友講電話的時候,會用「來了」形容憂鬱症。明明說「得了」憂鬱症就好了,我為什麼刻意說來了?仔細一想,有很多單字都和疾病相關,我從韓國國立國語院標準國語大辭典找出以下詞語的定義。
得了(걸리다):得到了疾病。
生了(들다):身體產生疾病或症狀。
罹患(앓다):罹患疾病,承受病痛折磨。
來了(오다):發生了疾病或睏意等生理現象。
經受(치르다):承受著某件事。
用這個詞定義那個詞,用那個詞反定義這個詞,意思就是這些詞語的意思都一樣。可是,在我們造句的時候就會發現箇中差異。
服侍「生」病的父母、「得了」感冒、「經受」麻疹之苦、「罹患」失智症,這些聽起來都沒問題,但沒人會說生了麻疹或是經受感冒的媽媽。最通用的果然還是「得了」,得病、得了感冒、得了麻疹、得了失智症。
得了憂鬱症、產生了憂鬱症、罹患憂鬱症,都是沒問題的說法,但我為何捨棄「得了」這種簡單明瞭的詞,選擇說憂鬱症「來了」呢?或許是因為「得了」讓我覺得自己被某種東西抓住了吧?

鎂不足也會釀肥胖、糖尿病?研究:飲食補充足量鎂離子,改善代謝症候群
「新冠失眠」害免疫力下降,怎麼救?中醫:遠離5大NG習慣,喝玫瑰山楂茶助眠
酪梨不只助減肥,還能降血脂?研究:含不飽和脂肪酸,提高好膽固醇濃度
非洲豬瘟是什麼?人吃了病豬會被傳染嗎?如何遠離非洲豬瘟威脅?
一張X光即可檢測骨質密度!亞東醫院導入DeepXray™骨鬆AI輔助診斷系統
痛風用藥有風險?「這個」降尿酸藥物,恐引起「史蒂芬強生症候群」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