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风占据国人十大死因的前5名,随着生活型态、环境以及饮食习惯改变,还逐渐中风患者年轻化的现象,愈来愈多30-50之间的脑中风患者出现;脑中风之后肢体无力常是最显而易见的症状,其他合并症状如吞咽困难、失语症、认知障碍、感觉异常、视觉障碍等,也相对容易被观察,但情绪议题常常是忽略的的隐性症状,而其中「中风后忧郁」是需要被注意的议题。
许多人觉得患者因为中风后导致肢体偏瘫或轻瘫,让原本可以独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一夕间变成需要他人协助,不管是只能卧床、需要轮椅协助等,都让患者有失去自我的低落感,所以自然而然会导致情绪低落,只要给他们一些时间,不管是静一静或是大哭发泄,忧郁的情绪就会自然消散;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全然适用在中风患者身上,因为有时候造成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大脑的损伤,而不只是重大压力造成的社会因素。
就让我们透过台北荣总复健医学部主治医师-徐伯诚的文章,来认识什么是「中风后忧郁症」吧。
中风后忧郁的致病原因
目前认为中风后忧郁的致病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主要包括生物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中风后脑神经细胞的损伤相关,可能引起脑中神经传递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或是神经滋养因子(BDNF)缺乏,抑或是伤到脑中特定的神经回路,也造成情绪的症状,有研究指出特定部位的中风,如前额叶与基底核,也与中风后忧郁有关。
什么情形容易有中风后忧郁?
中风后造成的障碍程度与发生中风后忧郁有关,通常愈严重者、需要他人协助愈多者,容易造成较大的压力;另外其他社会心理因素,例如青壮年期中风,可能要面临长期的经济压力也会是潜在的因素,而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的程度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愈缺乏支持系统的患者,产生忧郁的比率也较高。
另外,过往的人格、过去病史,例如再次中风、多重慢性病、以及曾有忧郁症病史等,也都可能是中风后忧郁的危险因子。
何时要怀疑有中风后忧郁?
中风后的第一年约有3分之1的患者有中风后忧郁,超过一年之后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因为许多患者在中风前几个月会以住院方式进行密集的复健治疗,在旁边长时间照顾的家人或是看护对于患者的变化应该能观察到一些变化,常见的征兆包括情绪上表现出比以往更强烈的悲伤、变得容易哭泣、说话的频率下降,另外也可能观察到睡眠品质下降、活动力变差,常反应在复健治疗时的表现,甚至有些家属怀疑患者是因为不积极参与复健而造成肢体表现退步。
返家的患者不像住院的时候按表操课的复健治疗,如果患者不肯出门做复健或是不愿意与人社交表现,也都要怀疑有中风后忧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