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疫情的焦慮來源分成以下幾種:
1.確診數和死亡數:只要確診數和死亡數跟昨天比起來沒有下降,或是增加一點,可能就會緊張或擔憂的狀況。
2.疫苗:擔心自己打不到疫苗、或不知何時能不能打疫苗、擔心打疫苗的副作用等。
3.接觸史和活動史:目前疫調足跡的地方是民眾常去購買物資之處,因而只要有經過或是有去此處購買物品都會感到不安。又或是曾懷疑自己有接觸史,但不知為何沒有被匡列到,而感到不安。甚至是害怕來自高風險地區的人如之前雙北部分熱區。
4.身體狀況:此時因為無症狀或是輕症的人很多,有些民眾會過度關注自己身體狀況,懷疑自己染疫,而想去急診快篩。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提倡「安-靜-能-繫-望」心理復原的原則,以及最近衛生福利部X心快活平台宣導的「P.E.A.C.E」防疫五部曲,都是可以參考和使用的,可詳見文後的QRCode連結。
大致上有幾個防疫心理健康技巧的共通點,如下:
(1)增加心理安全感:與疫情有關的訊息量過多反而會讓人感到焦慮,尤其是假新聞越來越多的狀況下,也會讓人不安,因此可能需減少關注此類新聞的時間,且只關注指揮中心的最終新聞稿即可。
(2)配合政策,做好基本的防護措施:如:實名制、戴口罩和勤洗手、適當的監控體溫、配合市場和大賣場管控制度、減少外出和聚會、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等等。只有大家都配合政策,才有可能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