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具有吞嚥咀嚼障礙的老人盛行率約有40~60%,鼻胃管的使用率遠高於歐美與日本,許多病人甚至表明寧可餓死,也不要透過鼻胃管被灌食。應該如何擺脫「象鼻」鼻胃管困境呢?羅東博愛醫院不斷提升吞嚥困難病人的照護品質,並製作「勤做口咽運動,吞嚥肌肉不退化」影片,希望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如重獲新生!
羅東博愛醫院為提升吞嚥困難病人的照護品質,特成立台灣第一個吞嚥訓練病房,將行之有年的吞嚥治療建立標準化流程,讓跨領域團隊合作協助照顧吞嚥困難病人。今年五月初也舉辦吞嚥病房揭幕儀式,期望協助病人重享食物的真滋味,也同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勤做口咽運動,吞嚥肌肉不退化!讓病人重獲新生
1名宜蘭54歲林先生因胃潰瘍出血住院,住院期間突發腦中風,造成肢體輕癱,合併吞嚥困難,連吞口水都會嗆到,讓他苦不堪言,加上對鼻胃管心生抗拒,因此決定接受吞嚥障礙治療,上個月林先生順利完成吞嚥訓練,終於擺脫如象鼻般的鼻胃管,讓他自在進食。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暨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醫師表示,因為吞嚥困難而需鼻胃管協助進食的病人不在少數。長期使用糊狀食物透過鼻胃管直接灌進胃中,病人除了無法享有食物的滋味之外,外觀如象鼻的管路也讓病人難以釋懷。若置放鼻胃管的時間太長,鼻腔容易受到損害,也可能伴隨咽喉部潰瘍、口腔功能廢退、胃食道逆流或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有許多病人甚至表明寧可餓死,也不要透過鼻胃管被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