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皮肤刺激性的精油
在经过贴皮测试确认后,此类精油应稀释至1% 至2% 后再应用在皮肤上,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与黏膜组织接触。这些精油富含丰富的单萜醛类分子,尤其是柠檬醛。这类精油有:
•山鸡椒、柠檬香茅、香蜂草、柠檬尤加利、柠檬香桃木,以及柠檬细籽精油。要留意这些精油也是皮肤致敏物,应用在皮肤上时,可能造成双重危害。
•冬青精油也有一定程度的皮肤刺激性。
高度皮肤刺激性的精油
高度皮肤刺激性的精油,只能以非常低的稀释浓度、非常少的剂量、短时间地使用在皮肤上,并需与其他不刺激的精油组合成复方来使用。通常只有在特殊的皮肤感染症时,这些精油才会被应用在治疗中。在实务操作上,必需要用到这些高度刺激性精油抗发炎能力的情况非常罕见,因为有许多不具刺激性的精油,具有优秀的抗发炎能力, 例如玫瑰草、茶树和沈香醇百里香精油等等。
这些高度刺激性的精油,至少要稀释到1%,但更保守的实务应用建议,最高浓度是0.5%。这些精油应避免使用在全身按摩,即使稀释到1% 以下,也不可接触眼睛与黏膜这类更为敏感的组织。高刺激性的精油,只能稀释在配方中透过内服途径使用,或只能以胶囊的形式口服。这类精油包括:
•丁香花苞、肉桂叶、野马郁兰、香芹酚百里香、百里酚百里香、冬季香薄荷、夏季香薄荷,以及其他化学类型及物种是野马郁兰属与百里香属的植物,他们含各种大量的酚类分子,如丁香酚、百里香酚、香芹酚。
•肉桂树皮及中国肉桂树皮精油,因为具有高浓度的肉桂醛分子,而具有高度皮肤刺激性。
皮肤敏感性
精油造成的皮肤敏感,是今日外用途径中被认为最重要的安全议题,敏感是最常见的皮肤负面反应。精油造成的皮肤过敏,是指某一种表现出抗原性的精油,产生了立即的接触性皮肤炎。皮肤也会立即或稍后呈现出高度敏感性,释放组织胺,出现又红又痒的疹子。这种过敏反应,可能出现在首次使用某支精油,或者重复使用后出现的累积敏感性;皮肤的负面反应可能立即发生,或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到一天半才出现。过敏反应的成因,是对不论是精油本身含有的正常化学分子,或者氧化后所产生的化合物的典型反应。要注意的是,任何形式的精油掺混,都可能增加肌肤敏感的机率,也会让造成敏感的原因模糊难辨。
简言之,精油掺混会同时增加皮肤刺激与敏感的危险性,这是外用途径经常被忽略的皮肤安全性议题。只要不再使用引起皮肤敏感的精油,敏感反应通常会自行复原,使用前述舒缓性的抗发炎产品,也会加速复原速度。此外,也可以使用非常低浓度的抗组织胺及抗痒精油,例如蓝丝柏、永久花、德国洋甘菊和岩兰草精油。而单萜醇及倍半萜烯分子含量高,可滋润再生皮肤、抗感染的精油,如玫瑰草、大西洋雪松和广藿香精油,因为具备组织修复及舒缓皮肤的能力,也很适合使用于皮肤敏感症状。
若有特定皮肤过敏部位或体质的人,红疹反应通常会复原得比较慢,也常会转变为需要外用内服同步处理的慢性皮肤疹,好降低过敏导致组织胺分泌造成的发炎症状。此时应该为个案进行完整的诊断,尤其要一并留意压力程度、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
精油造成的皮肤敏感,从非常轻微到各种严重程度。虽然大部分的精油不会致敏,以下列出的品项带有潜在的致敏性风险,应谨慎使用,尤其应该注意使用剂量、稀释性及连续使用的时间。
轻微致敏性的精油
有轻微致敏性的精油应用在皮肤上时,浓度应稀释到2% 以下。
•冬青精油含有水杨酸甲酯,除了有轻微的皮肤致敏性,也可能产生些微的皮肤刺激感。
•有些专家认为,含高比例沉香醇分子的精油,也可能因为氧化产生的沉香醇过氧化氢化合物,而具有潜在的致敏性。薰衣草、沉香醇百里香、花梨木和芳樟都属于此类精油。
中度致敏性的精油
中度致敏性的精油应用在皮肤时,浓度应该稀释在1% 以下。
•所有的柑橘果皮类精油,如佛手柑、橙、橘、莱姆,以及丝柏、杜松、云杉类、苏格兰松、冷杉类、甜茴香,还有苦茴香、乳香、黑胡椒、白千层、绿花白千层、茶树等精油,可能含有氧化的单萜烯类分子,而造成中度过敏症状。这类分子也可能产生轻微的皮肤刺激性。
•百里酚百里香精油、绿花白千层精油、姜精油、安息香及秘鲁香脂精油,也可能存在中度致敏性。
•月桂叶精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可能造成皮肤的中度过敏。
•柠檬香茅、山鸡椒、香蜂草、香茅、柠檬细籽、柠檬香桃木、柠檬马鞭草精油,含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与刺激的柠檬醛或香茅醛。
•野马郁兰精油、丁香花苞精油和肉桂叶精油,含有高浓度的酚类分子,对皮肤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与致敏性。
高度致敏性的精油
•萃取树皮或叶子的肉桂精油与中国肉桂精油,内含高度致敏及皮肤刺激性的肉桂醛分子,建议稀释后的最高浓度为0.07%。
•薰衣草原精(非精油)被认为有高度致敏性,建议稀释至0.1%以下使用。
本文选自世茂出版《芳香药典:精油疗法的临床指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