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是一种脑神经退化的慢性疾病,尤其,在诊断为巴金森氏症的前2年要注意,有可能出现忧郁症状。医师提醒,忧郁症状可能为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状或是预测因子。临床发现,约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的忧郁,所以,及早发现忧郁症征兆,可以做为巴金森氏症预防与治疗的方向。而预防与延缓巴金森氏症,有赖于重视心理健康与饮食均衡。
统计:忧郁症患者未来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风险比常人高3倍
巴金森氏症患者会随着制造多巴胺细胞死亡,导致休息性手抖、全身僵硬、动作迟缓,等可看得见的动作症状,并经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忧郁、僵硬等被隐藏的非动作症状。根据统计,忧郁症患者未来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风险比常人高了3倍。
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教授赖德仁医师表示,忧郁症是脑部疾病,不是软弱的表现,也不要把老人忧郁症和压力画上等号。被诊断巴金森氏症的前5年或出现动作障碍前,有较高比率会有忧郁、便祕、衰弱、嗅觉丧失、白天嗜睡、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低血压、晕眩和焦虑等问题,而且被诊断巴金森氏症的前2年,最常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即为忧郁,约占罹病族群的10%。
约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忧郁
赖德仁医师表示,忧郁症状可能为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状或是预测因子。约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忧郁,其在动作症状前已有忧郁,这可能因为巴金森氏症使得脑神经的传导物质如多巴胺与血清素的量改变,这两种神经传递物质都与稳定情绪有关,若神经传递物质浓度不足,就会增加罹患忧郁症的机率。
如果忧郁症获得治疗,虽然仍会有巴金森氏症的其他症状,但是会感觉比较好。巴金森氏症患者并发忧郁,会影响其生活品质与失能,也会影响原本的动作问题,常出现于早发、晚期、非典型巴金森氏症、个人或家庭史有忧郁症,但忧郁问题常未被诊断与治疗。
及早发现忧郁症征兆,可以做为巴金森氏症预防与治疗的方向
因此,「及早发现忧郁症征兆,可以做为巴金森氏症预防与治疗的方向」。赖德仁医师提醒,当自己或亲友人格特质属于神经质敏感、急性子、固执、完美主义者较易有忧郁症倾向,又加上忙茫盲的生活型态、休闲活动渐少、情绪压抑、不轻易向人吐露心声、缺乏自我了解与寻求心理调适之能力、担心忧郁症之污名化问题、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方法发泄情绪,出现上述种种迹象时,建议可以至医院进行诊疗。若确诊,应遵循医师指示用药,因抗忧郁剂一般而言需要至少6-8周以上的时间才能发挥药效。治疗失败的主因,最常见是病患服药不规则,其次是太早停止服药。
至于照护者本身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照护好,才有能力去照护别人,所以亲友要肯定照护者对病患的付出。他强调,面对忧郁症与巴金森氏症,照护者可以倾听、支持、陪伴、转介8字照护箴言因应。
延缓巴金森氏症饮食要诀:高纤蔬果不能少、饮食均衡要做到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陈盈汝营养师提出预防与延缓巴金森氏症饮食三要诀:饮食遵循高纤蔬果不能少,饮食均衡要做到;维系肠道健康;摄取足够但不过量的蛋白质。近期有更多研究支持高纤蔬食、地中海饮食可以延缓巴金森氏症风险与病程。建议,食用大量蔬菜水果,一日至少摄取3份蔬菜(1份约半碗),使用橄榄油及坚果做为主要脂肪来源、适量白肉、少量红肉。
巴金森氏症患者,宜摄取「足够但不过量」的蛋白质
此外,巴金森氏症患者须长期服用多巴胺类的药物,但蛋白质会影响药效,所以一般都会建议患者在用餐半小时前用药,蛋白质用量应该以低蛋白质为原则,对于这个见解,陈盈汝营养师表示,蛋白质是维系肌力重要的营养素,为避免与药物之交互作用,需摄取「足够但不过量」的蛋白质,一餐豆鱼蛋肉约一掌心,植物性蛋白质优于动物性蛋白质,选择的顺序为豆制品、鱼、蛋、肉,白肉优于红肉,并强调由每一食物群里吃多样的食物,让营养素足量且多元化,以达到营养均衡的效果。
为纾解病友与照护者的压力,响应台中市心理健康月,台中市政府卫生局与RBI瑞金抗龄照护研究教育基金会于日前举办「过暮不忘照护纾压-战胜巴金森氏症讲座」。基金会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脑功能损伤为不可逆,尚无可预防与治愈的药物,但只要及早发现、按时回诊治疗持续运动,便能维持15~20年生活品质。而初期和后期照护者要特别关注巴金森氏症患者是否并发忧郁症,以及伴随各种心理症状,给予适当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