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门诊中常常会有家长问我:「小朋友到底几岁可以看中医?」其实只要有医疗上的需求,甚至连新生儿都可以喂食中药,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现在有越来越多小小孩愿意来看中医门诊,越来越多小朋友喜欢吃中药,甚至比大人还会吃中药。扶原中医体系总院长郭大维及资深医药记者王瑞玲共同出版《让肠胃动起来 》提到,在门诊中最常遇见的小儿肠胃疾病排名第一的是「吃不胖」,第二名是「便祕」。
郭大维强调,中药调理肠胃是站在「辅助」的角色,帮助身体恢复原有的机能。便祕者就促进肠胃蠕动,腹泻者就缓和肠道蠕动过快,使肠胃功能恢复至中和部位。此外也发现,长期吃西药治疗感冒或肠胃炎的小孩,手脚冰冷的情况会比吃中药的小孩严重。除了吃中药外,小朋友的副食品也可以用药膳加入菜肴,譬如说蔘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都是相当好的副食品汤底,不仅对脾胃特别好,手脚也不会有冰冷的情形出现。
孩子吃不胖,千万别让他补过头
有关孩子脾胃的问题,最多的就是「吃不胖」!在云林的门诊中曾收治过一名小学三年级、九岁左右的孩童,初诊时是由阿公、阿嬷带来看诊,虽然已经国小三年级了,但外表看起来相当瘦弱,就像是幼稚园的小孩,性格也有点畏缩,看诊时一直躲在阿公的身后。就因他弱不经风的身躯,邻居们总是跟阿公、阿嬷说这个孩子是欠缺营养,所以孩子从小就开始吃一堆补品,像是高丽蔘、黄耆、粉光蔘、鹿角胶、鸡精等等,每餐从来没少吃过,但补到最后,孩子非但不长肉,反而在小学的年纪竟然脸上长了满脸青春痘。
中医有所谓「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的说法,体型瘦弱不一定虚症,肥胖的人不一定是实症,不能瘦弱进补,不能见胖则泻火,应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病人当下的体质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亦即「谨守阴阳,以平为期」的意思。临床上常见吃不胖的患者:
肠胃食积型
这类型的患者食量小,且很容易就饱,外型上肚子都大大的,而且上出来的粪便气味偏酸或质地偏硬,最主要的原因是零食多食、不吃正餐、饮食不定时或常暴饮暴食。临床上中医用「保和丸」加减神麴、麦芽、鸡内金药材来治疗。
胃肠湿热型
这类型的小孩胃口非常好,很会吃、吃很多、没有饱足感,就是中医典籍记载的「消谷善饥」。临床常见嘴破、口渴、青春痘和大便黏臭等等,饮食上偏好炸鸡、炸物、冷饮、烤肉及甜食,中医药方可以用「清胃散」、「茵陈五苓散」方药来治疗。
「小儿便祕」也是让许多家长头疼的脾胃问题。门诊中有一位就读幼稚园小班的三岁多小女童,由阿嬷带来看门诊,主诉大便很硬,像羊屎状,有时候三~五天才大便一次,因此小朋友的家长也有购买益生菌让小孩每天服用,起初有帮助,但过没多久又开始便祕。后来是因为小女童经常在起床时喊着肚子痛,一开始阿嬷还以为是不想上学,但随着小女童腹痛频率越来越高,才赶紧来就医。临床上,儿童如果长期大便不通畅,大部分会出现精神不易集中、没有耐心、贪睡、爱哭闹、反应迟钝、不爱讲话等症状。
便祕若是发生在幼童身上,往往因为小孩对身体病痛表达的问题,而不能引起父母的重视,因此经常被误以为小孩是藉故不上学或不想吃饭的藉口,小儿便祕才会常常被忽略。便祕的儿童经常会感到头晕、头痛、躁动不安、肚子胀、食欲不佳、口中异味或酸臭味、眼屎多、湿疹频发。中医看小儿便祕,主要分为「实症」与「虚症」两种:
实症便祕
★主要表现:大便干结、大便质干且硬,形似颗粒样(像羊粪),面红、身热、口气臭秽、唇红且干、小便黄、胸胁痞满(胸胁胀满)、食欲不佳、腹部胀满或涨痛、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色紫。
★中医治疗:以顺气行滞、润肠通便为主,方药以麻子仁丸加减玄蔘、生地黄、麦门冬等药物。
虚症便祕
★主要表现:面色恍白、疲倦、无力、不喜运动、大便出力难排出、常需使用浣肠剂、大便质不干、舌淡嫩苔,薄白微腻、指纹色淡。
★中医治疗:以补气、健脾、运脾为主,以益气养血,达到开塞通便的目的。方药以四物汤、四君子汤加减黄耆、白术、肉苁蓉等药为主。
润肠通便中药药膳推荐
【黑木耳芝麻炒高丽菜】(润肠通便)
材料:黑芝麻十五克、白芝麻十五克、黑木耳一百克、白木耳一百克、高丽菜一颗、枸杞子十克、姜一条、少许盐巴。
作法:
①黑木耳、白木耳用温水泡开,洗净备用。
②将高丽菜、黑木耳、白木耳切成小块后,以开水汆烫,捞起备用。
③接着将黑芝麻、白芝麻先爆香,拌入所有食材,加入稍许盐巴,即可起锅。
本文出自时报出版《让肠胃动起来:暖男中医师教你顺时养生术+养肠操,远离胃痛、腹胀、便祕、食欲不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