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对于具有传染力的疾病的通俗说法,“瘟,疫也。”在中国的史料中,很早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黄帝内经》中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记载。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也说过:“建安纪年(西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2000多年前的雅典,就差点被一场瘟疫毁掉。中世纪的欧洲,一场“黑死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带走了8000多条鲜活的生命。1742年的流行性感冒,席卷了90%的东欧人。
瘟疫,给人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天花,险些让印第安人灭绝,可谓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霍乱、伤寒,战争时期流行,成了战争最可怕的帮凶。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不知道“瘟疫”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置人于死地,短短几天便使一座城市变成空城,不知因何而起,更不知如何预防,剩下的,只有恐惧。
直到他的出现,他让可怕的瘟疫现了形。他为人们揭开了瘟疫的神秘面纱。他告诉人们,瘟疫是可以被消灭的。
他就是德国著名的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首次证明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是特定疾病的病原。
他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他提出的科赫氏法则至今仍被用于疾病病原体确定的依据。他是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细菌学之父,190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
1843 年,科赫出生在德国一座名叫克劳斯塔尔的小城市里。他的父亲是一位矿工,和大山打交道。幼年的科赫就体现出了一位开拓者的远大志向。当他的兄弟姐妹们还不谙世事时,他却一个人蹲在池塘边聚精会神地看一只小纸船,指着小船对母亲说,他要当一名水手,到大海去远航!科赫并不是说说而已,他5 岁就已经是邻里街坊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父亲工作很忙,母亲则忙于照顾自己的13个孩子。于是,他只能自己借助报纸学会读书,聪明而有毅力。
在科赫7岁那年,家乡的一位牧师因病去世。在牧师的追悼会上,科赫不解地问母亲:“牧师得了什么病?这种病难道就治不好吗?”看着哑口无言的母亲,科赫也沉默了。
高中毕业后,科赫考入了哥廷根大学,师从弗里德里希学医。4 年后,他拿到了哥廷根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成绩优异的他还被评为了“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