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對於孩子出生後皮膚上長出紫色或紅色印記,並不以為意,以為是俗稱的「床母」留下記號,不過,醫師提醒有可能是血管瘤,如果屬於嚴重血管瘤,也會血流不止致命,所以家長不可大意。
朵朵(化名)出生3個月時右腳稍腫,但1個月後不止越來越腫,還發燙、發紅變紫。朵朵因為劇烈疼痛,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常常只是哭,有時只要稍輕碰到腳就會大哭。朵朵媽媽經由介紹至國泰綜合醫院血管瘤特別門診就診,診斷為罕見血管瘤—「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Kasabach Merritt Syndrome),予以類固醇局部注射6-8個月,目前朵朵已4歲了,腳上血管瘤疤痕已不明顯。
國泰綜合院整形外科李建智醫師表示,血管瘤是兒童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生率佔新生兒之1.1~2.6﹪,甚至在西方白種人族群其比率可以高達10%。好發在頭頸部,在頭頸部之機率約佔60﹪。女生發生率比男生多,根據統計顯示,台灣女性患者比起男性約是2.4:1。臨床上,約40%的患者出生時就有症狀,但一開始並不明顯,常常只是皮膚上一點點紅色的斑點,有的則是不起眼的皮下軟腫塊。但在出生數個月後,會進入增生期,急速的變大,引起很大的外觀,甚至是功能上的問題,造成父母們嚴重的焦慮和不安,而1歲以後大部份的血管瘤慢慢開始自然消退。故前階段稱增生期,後稱退化期。
大部份血管瘤都是良性的疾病,就如同大部分醫師告訴焦慮的爸爸媽媽們一樣,表面上看起來很可怕,雖然有疤痕外觀的問題,但很少有生命的危險。但朵朵與小綠這種血管瘤就大大不一樣,稱為「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它會使血小板降低(目前原因不明),造成凝血功能異常,進而引發內出血或流血不止,在纖弱的小寶寶身上,尤其兇險;如果發生在胸腹部,則易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的風險很高。這種血管瘤的治療,目前醫界還沒有肯定有效的方法,常常這些寶寶們必須住院觀察甚至輸血,反覆住院到完全痊愈為止。
國泰醫院血管瘤團隊已成功治療多位這種重症的血管瘤患者,提醒血管瘤病童的爸爸媽媽們必須全神貫注注意小寶寶的狀況,除了與醫師充分合作之外,詳實記錄小寶寶的病灶是很重要的一環。由於「血管瘤合併卡沙巴梅症候群」初期會被誤以為跌倒瘀青甚至有些被診斷為蜂窩組織炎,所以,不只父母親須了解,臨床醫師也應增加警覺。
以血管瘤治療專長的醫師國泰醫院整形外科陳明庭教授,呼籲各位新手爸爸媽媽們面對血管瘤不要忽視,要小心可能的併發症,有下列情況時,須考慮積極治療:,包括生長速度非常快時。還有生長在會妨礙功能的地區,如眼睛周圍、鼻腔裡面、口腔裡面或耳道裡等。以及很大或容易出血時。
【小辭典】
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瘤,它是皮膚血管異常增生或血管擴張,所引起的各種血管瘤及血管胎記。一般不會造成生命上的危險,但若發生於頭、頸、臉部,常因此造成患者外觀上的困擾。有少數長在眼、臉、鼻子及嘴巴周圍的血管瘤,則會造成嬰兒視覺、呼吸和吸吮等功能的障礙;除了皮膚外,深部組織、肌肉內及內臟等,也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