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0/9/4 下午 06:19:44

新冠肺炎疫情膠著,更應重視人性關懷!面對隔離者、兒童,你我可以這樣做…

(關鍵字: 疫苗 , 兒童 , 心理 , 武漢肺炎 , 新冠肺炎 , 隔離者

(一)隔離者的心理影響

隔離檢疫,英文叫「quarantine」,此字源於17世紀的義大利「quarantina」,意謂40,當時義大利瘟疫蔓延,進入威尼斯的船舶需隔離40日後才能放行,因而得名。根據倫敦國王學院的學者Brookset等人在《刺胳針》期刊的回顧文章,收集了24篇在SARS、H1N1、伊波拉、MERS等疫情之下,針對被隔離者的調查。 報告中發現大部分的人會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較常見的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或不穩、憂鬱、焦慮、易怒與失眠等。

另外,還可能造成孤立、害怕回家感染家人,也擔心受到鄰居或親朋的議論、排斥和污名化(stigmatization)。在一些長期追蹤的隔離者,即便事隔3年後,仍有創傷後壓力、憂鬱症狀及酗酒等情形。

從政府、醫療及公衛角度來看,疫情發生之後,隔離可以遏止疫情擴散,保護民眾健康,避免醫療資源耗盡。但無可否認的在積極抗疫的前提下,隔離者的處境與身心衝擊亦是大眾關注的重點,如果處理過程不當,或過於粗糙,反倒造成隔離個人及集體的創傷,其解決之道及解除隔離壓力有如下6種方法:

首先儘量縮短隔離時間。

提供正確資訊。

日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即時補足。

減少無聊及增加善意溝通。

提供充份聯絡工具如手機、充電線、插座等。

建立24小時線上服務專線。

總之要讓被隔離者感受到人們的關懷、社會的支持、政府的保護,讓他們體認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心,是他們最大的「自癒能力」與「精神支持」。

(二)對兒童的心理影響

根據師大李思賢教授,有關疫情線上調查發現,47%的民眾對疫情可保持平靜,有22%至27%對疫情感覺相當緊張與擔心,特別孩子的心理狀態與成人不盡相同,孩子呈現的情緒反應不是憂慮,而是討厭、生氣,因為想玩,卻不能去玩了。

根據中華心理衛生協會於2003年所訂之《SARS安心防疫手冊》,同樣適用於新冠肺炎,歸納要注意下列數點:

保持冷靜,大人要讓孩子認為安全。

要有同理心,不要迴避不談當前狀況,但疫情擴大時,要限制他們看電視報導等。

讓他們感覺自已也能保持自已的健康。

保持正常作息,提供正確的訊息給孩子。

至於對居家隔離的孩子,可以鼓勵班上同學輪流打電話問侯關心,或寫卡片關懷,而非嘲笑、躲避。

如果情況惡化,則尋求專業人士或精神科醫師協助。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