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簡稱RA)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1%,在我們生活周遭,經常可見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手腳關節變形的病例,尤其在醫院也常可以看到患者看起來疼痛不堪的模樣,令人不捨。
導致關節變形雖然目前無法以藥物完全治癒,但可以長期服藥控制病情和症狀。至於治療用藥,也隨著醫學技術進步,逐漸發展為「個人化醫療」,所謂個人化醫療即透過生物標記的檢測,了解病人「同中有異」的疾病特性,如此有助於判斷對於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這也是治療觀念的一大突破。以及考量治療方便性問題,將以往每月例行注射,也加以改良而出現了一個月一次皮下注射的方式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發炎疾病,近年來在治療上已有長足的進步,尤其基因療法和各種免疫療法更是病友希望之所繫。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黃金時期是在發病開始的2年內,若可在黃金時期開始服藥控制那麼發病程度、疼痛、晨僵、疲乏和減少關節破壞及骨頭侵蝕及關節永久變形是可以被避免的,維持病人的活動程度及生活品質。
所以,可以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其重要目標,主要包括減輕症狀、預防關節破壞、回復正常生活及社交活動。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經有新選擇,並且展現了新契機。據美國風溼病學會 (ACR) 的評估方式發現,以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也就是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的治療來看,可以延緩 72% 患者關節毀壞。特別是頑固型的患者,在生物製劑問世之後,不再是「通殺」式的抑制發炎,而是選擇性的作用在某些特別的細胞。
目前患者可以選擇的生物製劑越來越多種,如果以施打的頻率來看,有一週注射兩針、兩週注射一針、到一個月注射一次。不僅在醫師治療時有更多選擇,更能為病人帶來新的福音。
目前,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推廣123達標治療新概念:每「1」個月回診評估、須達到「2」個治療目標(疾病緩解及生活品質最佳化)、「3」個月未達標即調整用藥。相信,有此治療新概念的推廣,病友可以得到治療依循,逐漸改善生活品質。
                    
                                    長期久站不動!小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來台取經!兩岸牙醫服務展開合作新契機
                                
                                    窘迫的中產階級何處去?  
                                
                                護理女神猝死,黃明志疑搜出「愛他死」!楊聰財醫師:「愛他死」4大致命風險
                            
                                乾癬恐伴隨肥胖、三高成共病!減輕病友醫療與心理壓力,民團提3點籲放寬給付
                            
                                每年逾6千人因肺阻塞奪命!「一分鐘登階358」自我檢測肺阻塞風險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