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9/28 下午 05:20:46

用「体感温度」来评估冷热,就像用热量来评估蛋炒饭的分量

(关键字: 热量 , 气温 , 体感温度 , 蛋炒饭

你觉得热吗?你如何评价一盘蛋炒饭

有天到台北办事,午餐时间循着网路餐厅推荐指南,按图索骥来到一家藏身在民生社区里的知名炒饭店。蛋炒饭这种看似简单的食物对我而言吸引力十足,虽然只是把白米、鸡蛋、配料、调味品炒在一起,但要做得好吃听说有很多密技,例如要用冷饭或隔夜饭才不会太湿太黏、蛋要分两次炒才能让每粒米饭都裹着金黄色的蛋衣又可以吃到蛋黄的口感、起锅前还要用酱油呛锅来增添美味及香气。

(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图片提供/商周出版)

「老板,虾仁蛋炒饭一盘喔,里面吃。」点餐后,我望向隔壁桌,看似一对年轻夫妇带了父母来吃饭,四个人点了七盘不同口味的炒饭,谈论着哪一盘比较好吃,为什么好吃。邻桌客人闲话间,我的虾仁蛋炒饭也上桌了,热腾腾的一盘香气四溢,三两下就被我一扫而空。

如果你问我,对这盘炒饭满不满意?也许我应该要先跟你说明一下我的评估方式。通常我会从几种角度进行评估:第一是量,太少会饿,太多吃不完。一般人衡量饭量的方式可能会用一碗或半碗做粗略描述,有些自助餐用秤重的方式计价,超商卖的餐盒讲究清楚标示,不但写明重量还会标示卡路里,都算是相当客观的参考数据。

第二是质。这类型的评估就不太容易标准化,因为每个人对色香味的主观偏好不同,有时候也和用餐空间、餐厅服务、当天心情,甚至是前一餐吃什么的心理感受有密切关系。又好比有些亚洲人吃不惯义式风格料理的炒饭,因为与过去的经验完全不同,也会造成期待上的落差。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网路上对餐厅的给分总是评价不一,同一家餐厅有人给五星,也会有人给一星;而十大好吃炒饭排行榜上,有大餐厅也有路边摊,但还是有人对这种排行榜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家巷口那家最好吃。

吃完蛋炒饭,我转往附近一家咖啡厅处理一些文件。咖啡厅才刚开张,空调还没开启,态度亲切的老板看我满头大汗,赶紧把空调打开,过一会儿端上咖啡时,也没忘了再问一句:「还觉得热吗,目前这个温度可以吗?」

人们对热环境与蛋炒饭的满意度极度类似

这是个关于「热舒适」的标准问题。日常生活中你应该不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但这却是你常常有意识,会在心里自问自答的问题,它驱动着你去调整冷气温度、打开风扇、调整衣着,或单纯针对不舒适的状况在自己心里抱怨。若别人认真地问了,要你回答这个问题,你大概也会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把身体对于环境冷热的生理感受,直接回答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你想像中的简单。你的大脑要经历一段数据分析评估的复杂运算,才能答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这其实就像要你回答「你满意这盘蛋炒饭吗?」一样不容易!

「热舒适」就是要探索一个人身处于一个特定的「热环境」中的主观感受。一盘蛋炒饭是由白米、鸡蛋、配料、调味品四项元素组合而成,热环境刚好也是由四项气候因子组合而成。不只是我们熟知的空气温度,还有代表空气潮湿程度的相对湿度、空气流动速度的风速、直射阳光(短波)或材料表面温度释放(长波)的辐射。

想像一下,同样是在一个气温27℃的室内空间,在有开/没开电风扇时,或是坐在靠窗日晒/内部阴暗的位置上,热环境会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同时考量这四个气候因子才能正确地描述热环境。然而问题来了,这四项气候因子的单位都不同,要如何「加」起来呈现一个数值来代表目前冷热的程度呢?

用「体感温度」来评估冷热的程度,就像用热量来评估蛋炒饭的分量

要把不同性质的东西加起来量化评估也不是稀罕的事,我们常用来判断食物的「量」就是这么进行的。举例来说,要评估一盒蛋炒饭的量,我们可以把所有食物换算成一样的单位─热量(单位是大卡),就像从超商购买的一盒蛋炒饭,标签上会标示它的热量大约700大卡。

然后,你可以在卫福部或一些关于食物与减重的网页中,由你的身高、体重换算出你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再依据你的每日活动或运动量,就可计算出在维持健康体重的前提下,你的每日建议摄取热量,成年男子约是2,000-2,500大卡左右。你甚至也可以查到针对一个人在过轻、中等、过重的体型,或需要执行轻度、中度、重度工作条件下的每日建议摄取热量。对一个三餐等量摄取的成年男子而言,一盒蛋炒饭的700大卡,大致是一餐应摄取的分量,「应该」可以吃得饱。

就像食物分量的多寡可以用热量来描述一样,热环境的冷热程度也可以把上述的气温、湿度、风速、辐射这四项气候因子,再加上衣着量及活动量这两项人体因子,应用人体热平衡的理论,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目前的冷热程度进行整体评估。

我们把这种对热环境评估的数值称为「热舒适指标」,有些人也称为体感温度。因应不同气候区及使用特性上的需求,目前已有上百种热舒适指标,一般而言寒冷地方会加强指标中风速的影响权重,热带地区则普遍强调辐射热的影响。

體感溫度除了受外界氣溫、溼度、風速、輻射影響外,也受衣著及活動的影響。(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体感温度除了受外界气温、湿度、风速、辐射影响外,也受衣着及活动的影响。(图片提供/商周出版)

我们也会在气象预报听到,「明天寒流来袭,全台平地最低温预计约12℃,南部沿海地区因为地面的风速较强,体感温度更可低达8℃」,或是「今天台北市气温将来到36℃,但因天气晴朗无云,如果站在没有遮荫的日晒处,体感温度可能会高达38℃」。

体感温度使用的单位也和气温一样,是℃,这是为了让你使用过去熟悉的气温经验来类推你身处在当下环境的可能感受,就好像告诉你这盘蛋炒饭的热量相当于两碗白饭的热量,让一般人比较容易理解及想像。

你可能也听说过,有些人希望能控制一天摄取食物的总热量,却又抵挡不了高热量甜品的诱惑,就会把热量用在刀口上,减少正餐的分量,把空间留给高热量食物。

同样的概念,环境中的四项气候参数可以透过这种「抵换」的方式各别调整,以维持相同的体感温度。举例来说,在气温提高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加风速来维持同样的体感温度,分析显示当室内气温从26℃提高到27℃时,如果原先的风速是每秒0.5公尺,那么只要将风速提高到每秒1.2公尺,即可维持相同的体感温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吹冷气时把温度调高一些,改用电风扇辅助,也能达到同样舒适的效果。

真正的「热舒适」攸关心理的满意度,就像「好不好吃」重要的不只是分量

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参数间的「抵换」,是因为依据人体热平衡理论,只要人体吸热和散热的合计结果相同,体感温度是会相同的。如果吸热大于散热,使体内蓄积的热量增加,那人们就会觉得热,反之就会觉得凉,如果两者相同,那就会觉得舒适。这种评估热环境的方式,看来和计算食物热量一样科学及严谨,应该能充分代表人的感受吧?

然而事实则不然。就像是那一桌用餐的家人互相讨论对蛋炒饭的满意度一样,量(或说是热量)的多寡对他们的重要性可能微乎其微,质(或说是好吃)才是影响他们喜好的关键。同样的,体感温度只能反应出热环境的量,无法描述热环境的质。

甚至,更严格地说,用体感温度所定义出的舒适范围,不一定适用所有的人。这就像是两个身高体重年纪性别都一样的人,他们在餐厅点了一盘蛋炒饭吃,不只是对于好不好吃(质)的评价不一,甚至连是不是吃得饱(量)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这些大部分都是受到心理层面的影响,主要是经验与期待。

本文出自商周出版《跳出温度舒适圈─从狐獴、原始人、蛋炒饭的小故事,教你少开冷气也能活的21个消暑「凉」方》一书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