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习俗中,农历5月5日的端午节属于「毒日」,是驱除毒物、防止干扰居住环境的重要日子,因此有「驱五毒」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五毒」指的是壁虎、毒蛇、蟾蜍、蝎子、蜈蚣等五类有毒动物,不过台北市立动物园指称,由于壁虎属于无毒性的动物,因此另有一说以蜘蛛代替。
为了让民众更瞭解五毒动物,台北市立动物园趁端午节前夕,于两栖爬虫动物馆的台湾特展区展出无毒的大壁虎,以及真的具有毒性的龟壳花、黑眶蟾蜍、帝王蝎、墨西哥红膝头捕鸟蛛和少棘蜈蚣等6种动物,民众可于7月15日前前往一窥五毒动物的奥妙。
【五毒动物小档案】
壁虎:全世界的壁虎种类超过1000种,但不具任何毒性,多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部分壁虎为夜行性,以节肢动物和小型爬虫类为主食。
毒蛇:有毒蛇类在分类上属蝮蛇科和蝙蝠蛇科,有一部份的黄颔蛇科种类也具有轻微毒性,种类约有700种。毒蛇的唾液腺会特化成毒腺,藉由特化的毒牙注射毒液,毒性可分为神经毒和出血毒。
蟾蜍:蟾蜍俗称「癞蛤蟆」,耳后腺和皮肤上有疣状突起,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分泌神经性毒素,可以制作中药「蟾酥」。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蛤蟆功」是西毒欧阳锋的成名绝技。
蝎子: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广泛分布在热带到温带。蝎子具有4对步足,在后腹部最末一节为带有毒刺的尾节,可制造毒液再由毒针释放毒液。蝎子是夜行性,肉食性,捕抓各种小动物为食。
蜈蚣: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蜈蚣目,具有21或23对步足。蜈蚣身体细长,可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身体第一体节的一对附肢特化为巨大钩状的腭肢,腭肢内具有毒腺。蜈蚣为夜行肉食性动物,猎食的时候以头部腹面特化的腭肢毒钩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杀死猎物。
蜘蛛: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4对步足,1对螯肢特化成毒牙,可将毒液注射到猎物体内。蜘蛛毒性为神经毒,毒性强弱不同,对人类有致死可能的种类只有0.1%。蜘蛛多是肉食性,以昆虫和其他蜘蛛为食,较大种类会捕食蜥蜴和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