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9/7/11 下午 02:13:59

照顾父母模式正在变迁 手足人数减少,“儿子照顾”比例逐渐提升

(關鍵字: 少子化 , 單身 , 長照 , 孝順 , 兒子照顧

在这三十年之间,男性的终身未婚率增加了十倍,所以即使是“两代间照顾”,事实上还是媳妇照顾占多数;另一方面,没有太太的儿子和还没结婚就必须照顾父母的儿子人数剧增,也是不争的事实。

单身儿子之所以增加,背后也有儿子的世代就业状况不稳定这个因素在。根据厚生劳动省统计4,在二○一二年当时,非正式雇用劳工已经超过全体劳工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很多四十岁和五十岁年龄层的飞特族。另外,如果聚焦在男性的话,五十四岁以下属于非正式雇用者的男性(一四四万人)当中,推测有超过半数―也就是九十一万人(百分之六十三.二) ― 尽管想成为正式职员但却苦无机会,不得已只好成为非正式雇用者。

在这种状况下,儿子的经济面很难独立,因此也无法离开经济能力相对较好的父母身边,就这样以单身状态迈入中年期的人不在少数。等到父母步入高龄,变得需要照顾时,住在一起的这个儿子(不论有没有兄弟姊妹)几乎就会自动成为照顾者。

单身且与父母同住的儿子,不论家事或日常生活,大多是受到父母照料。因此他们不仅没有经济能力,连生活能力也没有机会学好,却得就这样扛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有妻子、有手足、跟父母分开住的话,照顾这件事便“与我无关”?

这样看来,我认为有关儿子是否成为照顾者的变量,应该着眼于是否有手足(尤其是姊妹)、是否结婚,以及是否与父母住在一起。

事实上,看看过去统计分析的研究即可发现,儿子负责照料高龄父母的必然率之所以提高,与“有没有配偶及姊妹”、“在手足当中与父母的物理距离是不是最近”等变数,几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有手足、已婚、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儿子,就不会成为照顾者吗?

才没有那种事。前面所说的儿子负责照料父母的必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儿子成为照顾者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终究是相对的。换句话说,某个儿子成为照顾者的可能性比其他儿子来得高,可以说是机率的问题。

比方说,就算儿子已婚(有太太),也有可能轮到儿子照顾。因为手足人数减少的状况不只对男方,对女方也是一样,所以就算儿子已婚,他的妻子对娘家的父母来说也可能是少数的子女、甚至是独生女。如果是这样,那么尽管有“出嫁从夫”的传统观念,但把娘家的父母交给兄弟的妻子照顾,身为媳妇的自己则专心照顾公婆,这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女性的意识如今也出现变化。追求个人职业生涯的女性持续增加;把照顾公婆视为义务、无条件接受的女性则正在减少。况且,男方的父母或许也不愿意让媳妇照顾。因为在被问到“理想的照顾者”时,比起指名女儿或指名儿子,指名媳妇的高龄者人数越来越少。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