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有疫苗要來台灣,似乎行政院長蘇貞昌經常會在臉書率先宣布好消息,包括近日自購莫德納疫苗要來台灣,同樣民眾也是依此管道率先知道消息。今16日在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便有媒體詢問,不知對於行政… 詳全文 >
-
近日臉書流傳圖卡指出,「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呼籲出門在外要戴口罩,請街友盡量回家用餐」,今(2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澄清,副指揮官陳宗彥是於21日記者會中回答媒體,呼籲在戶外用餐的… 詳全文 >
-
想要視力不模糊,趕緊來抽葉黃素! 詳全文 >
-
澳洲麥覺理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和自雜誌上觀賞名人、模特兒的照片相比,年輕女性於Instagram、臉書(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看見朋友的自拍照,更有可能引發其內疚或羞恥的感受。 詳全文 >
-
現代許多人都有使用通訊軟體的習慣,藉由瀏覽朋友的動態得知其近況,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共同研究發表,指出個人在臉書上的動態發表及按讚內容,可能有機會看出個體是否正出現自殺傾向、憂鬱症… 詳全文 >
-
為什麼你要選擇在網路上晾吃吃喝喝事?就算不晾吃喝文也一定和吃喝有關,人生開門幾件事離不開吃喝固然沒錯,但為何此型的你會在社群上晾的比較多? 詳全文 >
-
讓大家除了有個分享心情的平台,也開始追求貼文的點讚數,似乎點讚數獲得越高,就代表人氣越高或是得到虛榮的滿足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腦定位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項研究便發現當青少年看到自… 詳全文 >
-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發文,做個好公民的基本限度是,垃圾不落地,垃圾話也不亂說。你可以暢所欲言盡情抒發,前提是別傷害人。 詳全文 >
-
在一項初步研究中,以色列科學家建構出一名年輕男子的臉書首頁,而且有2種版本。在其中之一,那男子對著鏡頭微笑;在第2個版本中,他也露出微笑,但除此之外手裡還拿著一把吉他。科學家用這兩個臉書帳號… 詳全文 >
-
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最新研究,過度使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及YouTube等社群媒體,可能讓使用者出現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s)的風險增加。 詳全文 >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登加拿大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的最新研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 詳全文 >
-
在網路上以真實身分示人還有一種時候會很痛苦,就是許多感情都會經歷的不幸篇章:分手。有時候兩個人就是走不下去了,愛就這樣消逝了。當這情況發生時,在你把對方的牙刷還他,並從他家拿回你的吹風機之後… 詳全文 >
-
我們都認識Facebook上的「那對情侶╲夫妻」。不斷上傳甜蜜兮兮的合照,常常都在說自己的感情生活有多快樂,每天都更新狀態感謝主賜給他們生命中的真愛。以前我看到那些發文時,總是忍不住想翻白眼… 詳全文 >
-
別人的聲音,並不值得一一去反擊。我有一個理論,叫做「不是好球不要打」,壞球,就讓他默默投,優良打者最好不要揮棒,不要急著反應。我們心中確實有「自己的聲音」。最有影響力的女人歐普拉說,當她覺得… 詳全文 >
-
一位年輕媽媽透過FB上我的粉絲專頁傳來訊息,問我:「老師,我兒子現在念國小三年級,開學還不到一個月,他卻天天賴牀不肯起來。勉強叫他、哄他,常常要花二、三十分鐘,弄得我和老公都快抓狂想打人了。…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