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肆虐下,氣候變遷對全球的威脅也從未止息。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創出世界第一株「合成嗜甲醇菌」!未來,此菌可利用由溫室氣體轉化成的甲醇,來生產各式高價值含碳化合物… 詳全文 >
-
若今年秋冬武漢肺炎疫情與流感同時夾攻,人類該如何因應?最佳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由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士領導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多年來致力研究廣效流感疫苗,近期又有重大突破!團隊研發出「單醣… 詳全文 >
-
過去傳統上肺癌多被認為與吸菸劃上等號,但臨床上卻發現,台灣的不吸菸肺癌患者卻比吸菸者多!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陳玉如所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與跨單位研究團隊,以蛋白基因體技術建立台灣早期… 詳全文 >
-
國內疫情趨緩,台灣已持續52天無本土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表示,這次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台灣在政府與全民的努力下,防疫有成。然而,面對國際疫情尚未緩解,用於新型冠… 詳全文 >
-
杏鮑菇吃葷,還會設陷阱捕捉線蟲?中研院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助研究員,近期帶領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二篇有關「食肉真菌捕捉線蟲機制」的論文,證實食肉真菌能麻… 詳全文 >
-
自閉症患者往往在社交溝通、互動及表達上有障礙,成因目前仍未有定論,普遍認為與遺傳及基因變異有關。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莊樹諄研究團隊,首次系統性建構環狀RNA在自閉症腦部的基因調控網… 詳全文 >
-
有媒體報導,中研院研究指出,全球武漢肺炎病毒變異、演化成6大類,且病毒變異程度高,致死率可能也越高。民眾也不免好奇,那麼台灣的病毒變異性高嗎?會因為如此而使致死率提高嗎?從疫情延燒至今病毒的… 詳全文 >
-
新增26例武漢肺炎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26例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其中25例境外移入(年齡最小4歲)、1例本土。新增本土病例為30多歲女性(案186… 詳全文 >
-
案124本土案例感染源找到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指揮官今(22)日表示,案124為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原被列為本土案例、找不到源頭。但今(22)日確定案124應是遭到他的指導老師傳染… 詳全文 >
-
中央研究院發表聲明,確認有一位同仁確診 COVID-19(武漢肺炎),已就醫進行妥善診治。總務處處長張剛維今21日表示,確診者曾近距離接觸者16人,即刻進行居家隔離,另有25名同仁居家自主健… 詳全文 >
-
為了破解飢渴慾望的訊號,中研院研究團隊解密果蠅腦中的神經迴路,首次發現一種名為leucokinin的神經傳導物質,透過調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進行覓水或覓食行為,解開了渴、餓訊號在腦中相… 詳全文 >
-
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未滿65歲卻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比例逐漸攀升,其中又以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較為嚴重且常見,究竟其致病原因為何?中央研究院陳韻如研究團隊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可能就… 詳全文 >
-
根據中研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2萬筆資料分析顯示,尤其5成國人膽固醇過高、醣化血色素異常,陷入三高危機!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教授表示,顯示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易有動脈硬… 詳全文 >
-
國人聞乳癌就色變,你也是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嗎?究竟預防乳癌該怎麼做?事實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是造成乳癌患者越來越多且年輕化的主要原因,呼籲女性遠離不健康的生活形態,謹記4… 詳全文 >
-
許多人都知道靈芝多醣具有強化免疫、抗癌的效果,為了解開關鍵原因,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帶領團隊,經過實驗證實關鍵在於靈芝多醣中一種叫做「岩藻醣」的成分,能夠誘導出抗體、進而消滅癌細胞…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