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攀升十大死因!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除了年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的惡性腫瘤外,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病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也一直名列十大死因中。實際數據是,所有慢性病死亡百分比加總為35.34%,已超過惡性腫瘤25.35%,且有持續上升的趨勢!
預防勝於治療
慢性病總是「針扎到肉方知痛」?醫師指出,傳統人們的醫學觀念,總在身體產生不適後才到醫院就診,但當「身體在痛」的時候,通常慢性病早已找上門,剩下能做的只有接受治療。
而在台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對慢性疾病缺乏最基本的瞭解,從而錯過了最好的預防和治療時機。病人只知道腦溢血、心肌梗塞有多麼可怕,卻不知道這大多是由高血脂、高血壓引起的結果。加上鐵齒的心態,認為慢性病不會找上自己,直到患病後才懊悔。其實,現今預防醫學的進展,已能透過基因的解碼,找出你一輩子罹患慢性病的風險高低。
解碼慢性病基因
30多年前從台大畢業後,便前往美國攻讀生物化學博士的賽亞基因實驗室主持人陳奕雄,其投入基因研究時間長達30年。他指出,人類基因體計畫及其後續研發成果,為預防醫學與個體化醫療提供了科學及醫學上的根基。在慢性疾病的預防上,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例如東方人因基因上的影響,較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若經基因檢測發現,受測者先天對醣類的代謝效益較差,糖尿病便容易上身。如果是以前,只能在出現疾病症狀時才就診與治療。但預測性基因檢測希望提供更進一步的健康管理模式,在疾病發生前甚至出生後,即能提供個人的先天體質資訊,依此進行個體化預防性健康管理。
陳奕雄博士指出,「基因檢測」成為預防醫學上重要的關鍵點,能讓民眾早一步得知這輩子罹患慢性病的風險高低。但若檢測出風險值比一般人高,千萬不要抱持著負面想法,認為健康狀況無法改變。構成慢性病的除了「先天遺傳基因因子」,還有「後天環境因子」,只要配合專業的健康管理師訂定出健康計畫,就能有效遠離慢性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