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饮食不控制、不注意,尤其爱吃甜,小心带来“隐形甜蜜杀手”!尤其年轻人抵挡不了甜食的诱惑,加上未定期量测血糖,往往血糖值飙高,就医才惊觉事态严重。使得糖尿病年轻化的问题浮上台面,引起医界关注。
1名35岁从事业务的王先生,工作繁忙,应酬喝酒是家常便饭。半年多来,他经常疲累、口渴,体重一下掉了20公斤,却以为只是工作太累,不以为意。有一天突然昏倒送急诊,检查发现血糖高达1200mg/dl,超过正常值10倍,原来王先生早已罹患糖尿病却不自知,因没有就医治疗而引发急性高血糖,还好及时抢救,捡回一条命。
台湾台中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总院长黄建宁表示,糖尿病就像隐形杀手,初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轻忽,尤其正在打拚事业的青壮年族群,往往疏于照顾自己的健康,就算血糖出现异常,也认为没症状就代表没事,没有进一步就医治疗,让血管如同浸泡在糖水中,持续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大约有1成的患者,确诊时已经产生小血管病变等并发症,”黄建宁医生说。
糖尿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及早控制血糖是上策
提起糖尿病,一般人常连想到吃多、喝多、尿多,事实上,“出现这三个典型高血糖症状时,病人往往已发病超过5年。”黄建宁医生表示,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只要其中任一项超过正常值,虽未达糖尿病标准,但已属于糖尿病前期(摄取葡萄糖之后两小时血糖介于140~200mg/dl之间,或空腹血糖值在100~125mg/dl之间),必须及早控制血糖,才能避免进一步恶化。
依据糖尿病临床指引,病人糖化血色素(最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应控制在7%或以下,才能推迟慢性并发症。不少患者以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能达标,其实空腹血糖只能反映采血当下的血糖状态,想要降低糖化血色素,控制好饭后血糖也非常重要。
黄建宁医生表示,饭后血糖偏高,会增加血管内的氧化压力,造成内皮细胞发炎,导致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也会提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风险。因此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时,最好餐前、餐后(吃进第一口饭后两小时)各量一次。如此可确实掌握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适时调整饮食内容,血糖控制成效会更好。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合亚洲人饮食型态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也必须积极改善生活型态,包括饮食、运动、体重控制,才能更容易达成目标。降血糖药物种类繁多,各有其疗效和副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完美的降血糖药物。
黄建宁医生表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状况搭配使用,例如爱吃淀粉类、饭后血糖偏高的患者,适合能抑制食物中淀粉及双醣类水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推迟肠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葡萄糖的吸收,使饭后血糖值趋于平稳,不会忽高忽低,降低对血管的冲击,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尤其,糖尿病前期的人使用,还能预防进展成糖尿病。
血糖控制是一辈子的功课“血糖控制没有假期!”黄建宁强调,年轻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最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建议年轻人,平时饮食要控制,美食当前勿暴饮暴食,而应应浅尝则止,在下一餐少吃,或以快走、有氧运动消耗多余的热量,以及做好自我管理,才能成功对抗糖尿病。